一、我国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持续推进,中西部经济增长明显 2009年以来,我国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与产业转移更为活跃,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规模明显扩大、层次显著提升、方式不断创新的良好态势。中部六省利用境内省外资金总数由2009年的1.2万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3.32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2.5%,其中湖北、山西两省在5年中利用境内省外资金分别增长5.3倍和3.9倍。从西部地区典型省份来看,2009-2013年四川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3.3万亿元,投资涵盖能源电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油气化工、交通物流、建材、环保、通讯、农业及食品加工等众多领域。5年内重庆市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达到2.1万亿元,比前5年引进资金总和增长10倍多,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电子信息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纺织服装和消费品制造等产业集群。而陕西省5年内累计引进境内省外资金达到1.44万亿元,逐步形成以专业产业园区的形式承接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整体转移的态势。中西部地区利用的省外资金中,60%以上均来自东部发达地区。 国内区域产业转移推动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差异逐步减小。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在2004年达到最高,为60.36%,但2004年以后随着产业转移的持续推进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加快发展,东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开始逐步下降,2009年为55.05%,2013年降为50.2%。东北地区的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对较为平稳,2004年占比为8.68%,2009年降为8.59%,2013年略微上升,达到8.83%。中部、西部地区的产业比重都实现较大幅度上升,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从2004年的16.88%、14.07%上升到2009年的19.48%、16.88%,2013年比重进一步上升,分别达到21.64%和19.33%。图 1 我国四大区域工业增加值占比情况变化(1994-2013年) 二、外资加速向我国内陆地区布局,特别是向中西部重点经济区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与发展的重心一直在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并逐步向交通便利的苏南、浙北、安徽等紧邻地区转移。但是,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土地、劳动力等成本快速攀升,而中西部则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完善投资环境,打造区域发展中心,推动外资从东部周边梯度式转移向中西部重点经济区域直接转移转变。当前,东部吸收外资在全国占比逐步下降,2009年东部地区吸收FDI占全国的比例为64.11%,2013年降为55.84%。东北地区吸收外资的总体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占比在全国的13.5%左右。中部地区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最快的地区,2009年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3.93%,2013年上升到19.47%,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波动性较大,未形成长期稳定的上升态势。2009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占全国的9.67%,2011年上升到14%,但2012年起逐步下降,2013年仅为10.91%。 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具体区域布局来看,呈现出向中西部国家重点经济区或国家产业转移示范区转移的趋势。如西部成渝经济区近年来吸收外资的规模增长明显,2009年,重庆和四川两省(市)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95%,2012年上升到8.37%。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推动下,河南、陕西、山西三省承接外商产业投资的步伐加快,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9年的4.42%提升到2013年的7.2%。受皖江城市带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带动,安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实现大幅增长,从2009年的38.8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06.88万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从2.52%提升到4.15%。中西部重点地区跨越式吸收外资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框架下,我国逐步形成若干区域发展中心,对区域内的市场辐射带动作用强,从而吸引外资加快在这些地区布局产业;另一方面目前跨国公司逐步将设计、研发、服务外包、高端微小制造等产品工序向中国转移,在这些较少受制于物流运输的环节,陕西、四川、重庆这类科技教育发达、高端人力资源丰富、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员工生活成本低廉、消费市场相对广阔的内陆区域,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将迅速增加,具备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