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能源。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介绍,“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扩展资料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碳中和的活动
名人活动
2003年,美国电影演员迪卡普里奥就付钱在墨西哥植树,用于抵消他制造的二氧化碳。迪卡普里奥因此宣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个碳补偿公民。
2005年,好莱坞影片《辛瑞那》成为第一部碳补偿影片。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2006年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时也计入了碳补偿成本。
2006年,《新牛津美国字典》将“碳补偿”评为当年年度词汇。“碳补偿”当选年度词汇,见证了日益盛行的环保文化如何“绿化”人类语言。
2009年3月9日,周迅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区亲善大使的身份出现在北京倡导碳补偿活动见面会,并自掏腰包购买可抵消08年的航空里程量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238颗树苗。除了倡导低碳生活新方式外,周迅表示生活中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带水杯、随手关灯都是身体力行参与环保的好习惯。
公众和政府行为
2007年3月31日晚上7:30悉尼开始停电一小时,以此警醒世人,全球变暖已经是现实,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执导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计入了“碳中和”成本。
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斯科超市宣布,超市内商品将贴上显示“碳足迹”的标签,告诉消费者,生产、加工、运输这些商品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
英国在阿什顿-海耶斯建立第一个“碳中和”村,激发了英伦三岛上无数环保组织的灵感和热情。
2009年8月5日,中国第一个碳中和企业诞生。2009年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
2009年11月17日,中国首笔企业间碳中和交易完成。2009年11月17日,上海济丰包装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济丰”)委托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上海济丰的名义在自愿碳标准(VCS)APX登记处注销一笔6266吨的自愿碳指标(VCU),并向厦门赫仕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厦门赫仕”)支付相应交易对价。由此,国内首笔碳中和交易完成。
2009年11月25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