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十年前到广西柳州上班的,正好进的是汽车行业,这十几年见证了柳州汽车行业的发展与短板,要说柳州能成为东方的底特律还是有点勉强的。
2009年,随着上汽通用五菱成为国内微车行业老大,加上国家下乡补贴,柳州汽车行业迎来了高速发展,2013年产销突破100万大关,2016年产销突破200万大关。但是,这个成绩主要是上汽通用五菱取得的,其他如东风柳汽,五菱集团等并没有多大贡献,且车型集中在10万以下,技术含量较低,在中国汽车市场地位并不高。
而这两年,随着上汽通用五菱发展失速,柳州的汽车工业也陷入困境,与其他汽车重镇相比,柳州汽车产业发展潜力没有什么优势,能维持住现有的局面就已经很勉强了,大概率是成不了中国的丰田市的。
五菱是美国通用在中国的最大阴谋吗?
一汽的佳宝面包车用的也是五菱的发动机。可能很多品牌的面包车用的都是五菱的发动机。质量很好,省油,动力也算很好了,高速可以开到一百。只是面包车都是后驱动的,要是也有四驱车就好了!
中国的很多汽车厂家在搞合资车,在合资中外国车企在一辆车的利润中占多大比例?
中国汽车行业合资公司的股比是有规定的,即外方不得超过50%,所以一般中外双方都是51:49,50:50.一汽-大众有所不同,是中方60,外方40(大众30,奥迪10)。
而利润当然是根据股比来分配的,所以,如果不算零部件供应链的利润的话,整车利润就是按股比来分的。这也正是大众一直不忿,要求增资增股比的原因。
为了攫取更多利润,既然股比上被政策定了没法改变,外方就在零部件上想办法。但是,中国也规定了合资汽车的本土化率,对于零部件采购也有相应的要求。
于是,不少外资直接带着他们的零部件企业进中国,就可以绕开中国本土化率的要求。另外,由于中国的零部件技术程度低,在这场比赛中处于弱势,也就是说,零部件这方面的利润,多数被外方拿走了。这个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家也不希望买到的车质量不好吧?因为零部件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部分决定了整车质量。
韩国现代在此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其零部件配套企业叫摩比斯,几乎所有的供应链全被摩比斯包揽了。其它的汽车跨国公司也大同小异,比如爱信就是丰田自己的公司等等。
纯粹说利润的话,整车一半归外方,零部件差不多90%归外方。
幸亏中国的税收比较厉害,在利润分配之前,已经有不少交了国税地税。
这些年,大家一直在讨论股比放开的事情,外方觉得自己够有资本做独资以攫取更多利润,中方觉得放开股比也是放开限制和保护,让中国汽车业更快壮大。但是有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政策保护下,中方现在还有现成的利润可以分,如果放开了,这一部就没有了。长远的问题是长远的问题,现实的损失如何承担?所以一直在吵吵也没有什么进展。
希望随着自主品牌的逐渐壮大,更多的利润自然地归属中方,股比的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