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的波兰笼罩着严重的经济危机。过去俄属波兰各地区的纺织工业几乎都停工
了。还在1919年年初,波兰失业的工人就达40万。1920年春季同1913年比较,生铁的月产量只有10。2%。在业工人的工资大为减少,劳动条件不断恶化。
1924年起资本主义各国相继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但是由于波兰政府执行反苏政策,波兰的工业特别是冶金业失去了苏俄这个传统市场,又由于波兰工业技术条件的落后、波兰的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远不能和德、美、法竞争,而波兰国内市场因人民的贫困而非常狭小。因此,波兰的工业生产指数没有达到1913年的水平。
到1925年,波兰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引起广大群众的极大不满,工人举行多次罢工,农民中的不满情绪也日益增长。一度退休的毕苏斯基乘机组织力量,在1926年5月通过政变推翻政敌维托斯政府,迫使总统沃伊米霍夫斯基辞职,从而夺取了国家政权。
在对外政策方面,波兰政府极端仇视苏联。
当英国和法国积极组织反苏活动时,波兰站在英法一边。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波兰又在政治上和外交上支持法西斯德国。 1934年1月,波兰同法国签订为期10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在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积极准备进攻波兰,然而,波兰政府仍执迷不悟,拒绝与苏联缔结互相协定,这成为促使1939年苏、英、法之间谈判失败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