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发汽车网发发汽车网发发汽车网

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

 深圳坪山新区,比亚迪总部,六角大楼。出出进进的国内国外考察者,“很多人来考察调研云轨,几乎每天一个市长来”,比亚迪董秘李黔对全景网记者表示。

  比亚迪总部门前的空中小火车,是展示试运行的 “云轨”,颇为吸睛。去年10月宣布试运行云轨业务的比亚迪,目前已签署意向订单超过10个城市,并在积极争取更多城市订单。

  云轨业务是比亚迪的又一次创新和勇气,也是又一次的雄心和野心,“希望通过云轨业务,再造一两个比亚迪”。

  在自己的传统强项电池领域,比亚迪也有大动作:准备开放自己的动力电池业务,向其他车辆制造商供应其电池。

  横跨于IT、汽车、新能源、轨道交通4大产业,这家以技术创新为基因的企业一次次敢于先人一步。

  比亚迪23年的成长简史

  1994年成立的比亚迪,以做二次充电的镍电池起家,到了1997年,比亚迪开始做锂电池,相比较镍电池,锂电池的技术要求很高,当时比亚迪的年销售额只有几千万,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三洋、索尼、松下这样的日本知名企业。

  这是比亚迪的第一次转型。2000年比亚迪拿到在手机界有如今天苹果地位一样的摩托罗拉的电池订单,2002年比亚迪拿到诺基亚的电池单子,由此比亚迪成为电池大王。

  2002年,比亚迪股份(代码01211)在香港上市,发行价格是10.95元,当时是54支H股里面最高发行价记录,当时的H股都是1元、2元,算是给中国企业争了一把脸。

  2002那一年,比亚迪的销售额是22个亿。

  不甘心在手机电池领域舒适区呆着的比亚迪,又把目光标准了手机零部件,很快又在这一领域闯出名堂,2005年,手机零部件供给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2005年到2007年,比亚迪的手机零部件快速成长,2007年分拆出比亚迪电子(代码00285)在香港上市,如今的市值超过500亿,一年销售额有400个亿。

  在电池和手机零配件业务之外,比亚迪更为出位的举动是去做汽车,和自己原有业务完全不搭边。

  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牌照,开始自己生产汽车。这是比亚迪的第三次转型。此后,比亚迪的传统汽车业务也做得风声水起。

  2007年,比亚迪又把眼光瞄准了电动汽车,此时,电动汽车根本不被业内人士看好,比亚迪是最早进入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国家政策也不明朗。比亚迪终于造出“一个概念型的电动汽车”,当时没有人相信它能够产业化。2008年,巴菲特接触比亚迪公司和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看中其研发和制造能力,以及比亚迪“前瞻性的梦想”, 2008年巴菲特投资比亚迪,比亚迪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008年,比亚迪向市场推出第一台真正的双模电动车F3DM,到了2010年,推出纯电动出租车,2011年开始推出电动大巴。之后比亚迪电动车,开始逐步得到广泛的运用。2011年,比亚迪从H股回归A股,实现A股和H股两地上市。2013年,比亚迪电动汽车销售额到10个亿,此后,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红利, 2014年,比亚迪电动汽车销售额70个亿,2015年,190亿,2016年341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2016年度,比亚迪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利润总额65亿元。目前A股总市值超过1800亿元,资本市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上市公司代表之一。

  新能源汽车龙头的国际化之路

  比亚迪前几年的发展是新能源汽车业务唱主角,也是增长最主要的动力。2017年上半年,补贴退坡、产品准入规则调整等政策影响,比亚迪2017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收入同比增长为1.97%。

  李黔表示,“我们作为这个行业的领导者,我们有信心,一方面带动这个行业的高速成长,另外一方面我们自身也有非常强的信心,自身也会高速的成长。”

  最新新能源汽车再迎政策利好,乘用车“双积分”政策出台,李黔对此的解读,“会对未来电动汽车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应该讲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

  按照比亚迪的战略规划,新能源汽车2020年在比亚迪汽车业务中将占到90%,到2030年,将完全实现私家车电动化。

  在国内新能源车企当中,比亚迪率先走出国门,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遥遥领先”。2013年开始,比亚迪开始在美国建立生产电动大巴工厂,之后是巴西、匈牙利、法国、厄瓜多尔等,最新消息10月初,比亚迪宣布其在美国加州的纯电动巴士工厂竣工并投产。该工厂年产能1500台,也是北美地区最大纯电动大巴工厂。

  尽管比亚迪的营业收入超过九成是国内市场,但在国际市场,但比亚迪在国际市场的发展非常吸睛。比亚迪以公共交通为突破口,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在电动大巴领域,比亚迪在美国市场上罕有竞争对手。

  在全球销售市场,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在包括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断斩获新订单,目前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运行。

  董秘李黔说 ,“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在海外的认可度从某种程度上是比国内的认可度还要高一些。国际化肯定是一个非常大的方向”,比亚迪的国际化业务已经有了好的开头,慢慢的是一个逐步开花结果的过程, “未来几年,我们可以陆陆续续看到,比亚迪的整个电动汽车在海外的量的提升过程,可能是呈现一个加速的过程,前面几年只是探路,是用小批量进行试运行”。

  纵深拓展电池 布局原材料 

  比亚迪以电池起家,电池业务是一块重要基石。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一句话,“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是两条腿走路,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都在发展”,作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一直只供应给比亚迪自己。今年5月,比亚迪宣布将具有核心技术的动力电池业务开放,向其他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供货,短短几个月过去,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预期年底前公布首份合同。

  董秘李黔表示,公司电池产能扩张,有了富余产能,此时把供应链打开,有利于带来公司的收入、利润。

  比亚迪本身就是新能源汽车厂商,其他新能源车企会意愿采购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吗?“一些国内、国际的领导汽车厂商,他们对于比亚迪电池是非常的渴求。” 李黔还对记者表示,“目前电池,从整个供应链体系来看,还是属于一个有瓶颈的环节,我们来把这个链条节打开,对整个行业的推动还是非常大的。”

  动力电池的竞争力,一方面是要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控制电池成本。今年八月份,比亚迪牵手国轩高科共同成立新合资公司,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被外界解读为,比亚迪加强在三元电池领域布局。由于三元电池的循环充放次数和稳定性快速提升,需求量大幅上涨,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商纷纷布局三元锂电池。

  原材料方面,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去年,比亚迪在青海投资建设年产10GWH动力锂电池项目、年产2万吨动力电池材料生产及回收项目。值得注意的是,青海是全国锂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锂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

  布局云轨轨道交通 再造比亚迪

  去年底,比亚迪正式宣告进军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城市轨道交通业务被列入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历时5年,累计投入50亿元,比亚迪成功打造的“云轨”由此进入公众视野。

  目前比亚迪已经与10多个城市签约。比亚迪第一个商业化运行的云轨,银川云轨9月1日通车。

  王传福曾表示, 比亚迪开发云轨,开发立体化交通,用以解决城市拥堵。未来比亚迪从电动车到云轨,希望通过技术把一些社会问题解决。

  云轨属于中小运量的轨道交通,可以运用到三四线城市的主干线,一二线城市的机场线旅游线。云轨除了电网供电,自身也带有储能系统,车列全部是阻燃设计。据介绍,相比地铁,云轨造价更低,云轨在上下坡、急转弯的地方非常适用,适应性强,运行的噪音相比地铁钢轮要小。云轨可以两到八节灵活编组,每节运量可达160~200人。中运量的云轨单向一小时运输量为1~3万人。中运量的云轨符合三四线城市运量需求。

  做电池和汽车再去做轨道交通,比亚迪的跨界是否太大了?市场前景如何?董秘李黔表示,云轨本质上也是一个电动汽车,“它也是靠电机驱动 ,云轨从技术上与公司还是有非常强的协同性”。

  “假如一个三线、四线城市,一个城市比如有200公里,一公里平均2个亿,就是400亿的一个城市的规模,中国地级城市大概有273个,这就是万亿的市场,而这万亿的市场是刚刚起步,所以说我们比亚迪也对云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非常有信心,在未来十年属于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希望云轨能够再造一个,甚至再造两个比亚迪。”

一直坚持创新,从电池到汽车,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新能源汽车到云轨,比亚迪一直带着技术创新的基因和理念前行,多年来围绕着新能源领域,如今迈入跨行业全产业链时代。董秘李黔认为,“多年来,比亚迪主要走的是内生性增长的道路,企业靠自身的研发,拼搏,再创新、再拼搏,来推动公司整个成长”。

“大力发展和推广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充电设施。”被明确写入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的火热状态,越来越多的企业抓紧切分市场以期在未来分得更多奶酪。然而,随着补贴政策更新,补贴趋势缩紧的市场现状,新能源车企之间的竞争由“以量取胜”发展到依赖技术升级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全新领域。

大众汽车“TSI+DSG”的招牌响亮已久,丰田的“混合动力”与本田的“地球梦”也是享誉市场,马自达的“创驰蓝天”对整个行业带来深远影响,相比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升级亟待破局。然而,与传统汽车不同,新能源汽车本身属于跨界产业,电池行业、充电设施行业、互联网行业的技术提升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电池行业与充电设施行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意义主要在于续航技术以及用车环境的提升,互联网行业则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领域支持,并开启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新能源分时租赁,帮助新能源汽车走上破局之路。

壹壹租车作为新能源分时租赁的代表,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结合新能源汽车OBD、车联网、远程智能控制、云计算等技术,自主打造新能源分时租赁平台,倡导定点取自由还、分时计费,实现用车全程自助和结算智能化,为消费者提供新能源出行方案,为城市铺设绿色出行网络。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虽然发展迅猛,但依然在实际销售当中会遇到重重困难。首先,对于消费者而言“快充需排队,慢充停车贵”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不仅如此,由于充电车位被占或与充电桩适配车型不符,对于普通电动汽车车主大约只有不到70%的充电桩可用,基础设施的数量短缺与管理混乱成为了新能源汽车销售的一大掣肘。互联网企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联手,是帮助新能源汽车实现资源重新有效分配,以市场为导向、政策为辅助的主要推手。作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分时租赁平台,壹壹租车联合政府与充电设施企业,基于自身高效的管理技术与强大的地面服务团队,做到“车随桩动”,对于车辆与充电桩的匹配进行集中管理,解决了用户需求的后顾之忧。

其次针对没有限购与补贴政策的二三线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仍然举步维艰。但壹壹租车的出现,通过联合当地政府支持,推广分时租赁平台,转变消费者思维与需求,提高新能源汽车在二三线城市的使用率与接受率,将“车辆销售” 转变为“出行服务”,壹壹租车分时租赁平台依靠强大的技术支持与资源整合,为新能源汽车在二三线城市场敞开了新的商业大门。

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评价汽车的技术含量不能仅仅局限于动力与电池上,而要放眼到整个大行业去看。壹壹租车作为新能源出行方案解决专家,基于“共享经济”的理念,用互联网的技术以及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新能源”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落实到了每一位用户的出行服务当中。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官之年,政策支持、科技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转变为新能源分时租赁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壹壹租车要做的是将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地,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场入口,带动整个行业破局发展。富兰克林发现了电,但让电灯照亮世界的是爱迪生,不同的行业,相同的角色,立志为2亿中国人提供新能源出行服务的壹壹租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爱迪生。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海报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创新?》
文章链接: https://185885.com/qc/49524.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分享到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广告位,电脑和手机可分别设置,可放任何广告代码

评论 抢沙发

新能源汽车网

最新新能源汽车信息、汽车零部件、汽车配件、新能源电池、电机等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给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