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事件一波三折造成的影响非常之大,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有三点,其中包括行业的整顿。第一点是《汽车三包政策》的规定是否存在瑕疵。
按照规定汽车符合退换标准的条件包括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以及燃油泄露,这四点属于严重汽车质量安全隐患问题应当退换,但是发动机漏油就不是严重质量问题了吗?
假设奔驰事件是概率性故障,PDI检测也没有对底盘三大件的要求;但新车发动机漏油确实令人难以接受,这种结果势必造成消费者对该品牌和PDI检测环节的之一,情绪上是难以平复的。
针对此次事件的重点是如何鉴定发动机存在的问题属于刻意隐瞒还小概率时间,如刻意隐患则需要对销售环节追责,赔偿会是非常乐观的,不过在鉴定结果没有公布之前这些只是猜测。而如果真的是概率性时间,这就是对三包政策合理性的颠覆了,而某些大V在质疑赔偿方案和态度的合理性之前是否应该自省:
奔驰按照规定制定赔偿补偿方案并没有错误只是违反了普通的公众情绪,所以看似一台车的亏损背后的实际亏损会更大。
规则是否完善也值得思考,虽然某些大V挑动利用网民的情绪去质疑法律的全危险,但这种质疑本身并不是错,只是某些人会渔人得利而已。
奔驰时间本身并不值得关注,奔驰汽车是德国汽车品牌,其发展状态与市场占有率并不影响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但是比会成为其他车企的狂欢,这就要引申出第二个问题。(图片非视觉中国版权作品)
第二点:行业不正常竞争。
奔驰事件的发酵速度之快令人咂舌,其背后应是有幕后推手的,利用网民的“群情激奋”造势到如此程度不是某一个消费者能够做到的事情。这起实力引申出的问题也不在汽车单一领域,如果换个角度涉及到其他领域是否会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在汽车领域中奥迪汽车的沥青阻尼片致癌一度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但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出具了沥青阻尼真正能够致癌的科学依据,没有实锤证据自然最后是不了了之,只是对其品牌造成的影响也没有人再去关注。
其次如吉利汽车在过去的一年中也受到了有组织有计划的非正当商业竞争,一度对品牌从各种角度进行诋毁;但在源头被查获之后所有在初期“讨伐”的车企没有一家公开道歉,这是行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所以奔驰事件也不一定是绝对偶然,行业规范化整顿也应该从行业的竞争开始着手,否则这种“无间道”似的的案例会频繁上演。
当然仅论奔驰时间至少从车企的体量而言,对于消费者的态度应该要温和一些,而且对销售商的服务水平也应该加以提升。
第三点:高额服务费。
分期购车的金融服务费、车险压紧、PDI出库检测费,这三点有没有规则限制不允许其存在?
分期购车从银行合作办理的手续很简单,销售商也只是协助办理并没有付出很大的劳动量;由车企金融服务办理过程更简单,这样的服务真的值得几K吗?物价是否合理是问题。
车险是销售商的盈利点之一,乐观的返利比汽车销售环节还要夸张,所以买车店内投保基本成为行规,但为了利益强制购买是否合理呢?虽然买与卖是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但也有些霸王条款的味道。
所有车企生产汽车是按照《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的标准,量产车一定是符合质量要求的,那么PDI检测环节有多大的意义呢?
这三个服务没有合理的解释则不应该收取费用,即使在商言商不是错但也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依靠行业“自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任何事物在没有第三方约束的前提下做事都不会有底线。
所以以奔驰汽车案例至少能引申出这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汽车领域的发展应该规则化、健康化,否则行业现存问题也会被放大成为延长2019年车市销量曲线下滑的因素之一。
(上文为天和Auto撰写,仅代表个人观点;禁止站外转载,平台内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