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汽车注定绕不开市场,绕不开中西方汽车文化,中国汽车工业和欧美汽车工业的发展截然相反,世界工业革命后的欧美依靠工业迅速崛起,诞生了一大批如卡尔.本茨、戴姆勒之类的汽车先驱者,欧美汽车一开始都是从技术起家,一个小作坊,三几个人的团队全凭对机械的纯爱好才开始制造汽车,并创出一个品牌,虽然过程中经历了公司重组、品牌衍生、也因战争的利益驱使大发战争横财,经历了世界大战的洗礼、政治因素的介入,但对汽车技术的执着追求让这些生存下来的汽车品牌终成为百年老店。不管是欧洲的奔驰、戴姆勒、标致、菲亚特、大众,还是美国的三大汽车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皆是如此。留存下来的必定都是技术过硬,生命力顽强的。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本就执着追求技术的欧美人对技术要求更苛刻,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技术不可分割,欧美的汽车文化是在技术之上形成的。反观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开始考虑筹建汽车工业。1949年毛泽东前往苏联访问时参观了斯大林汽车厂,当他看到一座座高大的厂房和一辆接一辆驶下装配线的汽车时,才萌生了“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大工厂,周恩来指示将国家第一个汽车工厂厂址设在东北长春才预示着中国汽车的起步,而中国汽车却是在苏联各方面支持下开始的,根本没有自己的技术,而老大哥的技术却是靠战争收管欧洲汽车时所获得的。不管怎样,随着第一辆解放卡车驶下装配线,中国结束了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之后涌现出了东风、北汽、夏利、长安,因为市场,外国品牌介入与中国合资形成的汽车厂不在少数,而吉利、长城、奇瑞、比亚迪这些自主品牌的后起之秀也是因市场引导而兴起的。合资品牌自不必多说,合资多年,饲料吃了不少,但仍没拥有自己的血液。新兴的自主品牌们因市场导向而对自身定位,逆向研发的“技术路子”已走了多年,虽然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他们意识到这一点,也在向自主研发迈行,但短期内与西方的技术差距仍旧巨大。既然中国汽车因政治因素和市场导向需求而崛起,那现阶段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就得充分考虑消费人群的真正需求。现阶段的顾客在选车时都会考虑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及安全性等一系列性能,其实作为车辆使用讲,还有一个重要性能就是可靠性。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从新车到车辆报废的所有费用算作100%,购车费用只占20~30%,其余费用都是使用费用,包括燃油、维护保养和修理费。燃油费与车辆经济性相关,维护保养费与行驶里程有关,维修费直接与可靠性相关。在产品出厂前将消费者后期费用降到最低才是各大汽车厂商应当考虑的问题。当汽车技术成熟时,也就彰显了另一种汽车文化,只有有了汽车文化积淀,消费者才会受益。
慢慢会有的,买车的消费习惯也算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