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很大,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与汽车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在很多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从发动机到变速箱,从底盘到车身,从硬件到软件,从材料到结构,几乎到处都存在短板。举个一个比较极端例子:就连车上用的密封胶,大部分还都得靠进口。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一些中高端车出厂时车身上的那层保护纸还基本都是依靠进口。
扯的有点远了,还是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题主问的主要落后的方面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其中尤其是AT变速箱,目前来看,在这方面要追赶上来几乎没有太大可能。
中国汽车工业也发展了几十年,为什么还这么落后?原因很多,但个人认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政策,二是国际大环境。
产业政策我就不多说了。下面重点聊聊国际大环境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
与汽车发达国家动不动就是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相比,中国的汽车工业算是比较晚的了。起步晚使得许多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由于专利保护制度,别人的专利技术即使你研制出来了你也不能用。在研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费劲巴拉地搞了半天,最后却发现这条技术路线被别人的专利挡住了,而且根本无法绕不过去。再加上,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兴起的这些年正好赶上全球一体化大发展的时代,汽车行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使得许多车企宁愿花钱买零部件、买总成,也不愿意在某一项汽车技术上投入大笔资金去搞研发。
在小编看来,许多车企在汽车产业链中的职责其实只是外形设计、总体结构布置、总装。除了车身冲压件外,其余的零部件几乎都是外采。汽车研究院、设计院在确定了外形及内部布置后,根据车型的定位,挑选合适的供应商并把他们召集起来。车厂只需告诉供应商自己需要的零部件尺寸参数、性能指标、上下端接口等数据即可,剩下的就坐等供应把做好零部件送上门来。这样,真正的技术,真正的研发都是供应商来完成,核心的技术都掌握在别人手里。其实,这跟十几年前中关村攒电脑并无两样。
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有几个车企愿投入重金去搞打了一大堆问号的某项技术的研发?个人认为,只有等到汽车零部件巨头集体对我们车企卡脖子,把我们车企逼上绝路时,才会有车企会静下心去搞真正的研发。会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吗?我们拭目以待!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提出有所帮助,更多养车用车的原创内容,请关注头条号《汽车与保养》。
实际上,照目前的中国汽车品牌发展情况来看,在核心三大件部分,中国汽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果就一般家用车而言,中国汽车在核心三大件,智能互联技术上已经与外资品牌相差无几,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还要比外资品牌来得出色。不过中国汽车品牌在大排量发动机,以及品牌力上还是落后于日本或者是德国车。
细心的消费者朋友可能会发现,中国汽车品牌少有推出大排量的汽车发动机,大部分都是集中在1.5或者是2.0排量,3.0排量的发动机都很少涉及。这是因为,排量越大的发动机对于技术,以及零件品质,精度要求越严苛,而目前中国汽车品牌除了少数品牌之外,还是很能达到大排量发动机的技术要求。再者,研发大排量发动机需要很大的投入,丰田汽车曾经为了研究一款大排量发动机就花了10年的时间。所以不得不说,我国在大排量发动机方面,还是缺失的。
再者,就是在品牌力上,自主品牌还是不如外资品牌。比如说一提级豪华车,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宝马汽车,奔驰汽车以及奥迪汽车等等,首先想到的肯定不会是国民骄傲红旗汽车。至于丰田汽车,大众汽车以及本田汽车等汽车公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是要比一线自主品牌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和奇瑞汽车来得高的。
虽然说中国汽车品牌在大排量发动机以及品牌力上稍逊一筹,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自主品牌的崛起,以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等一线自主品牌为代表的中国汽车,正在快速发展,相信与德系车和日系车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步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