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看到和了解到的情况看,韩系车其实已经开始逐渐交出现在自主品牌强势的紧凑级SUV和小型-紧凑级家轿市场,目前现代-起亚品牌努力向高端、运动化这个方向努力,尤其是现代品牌表现最为明显。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论证我的观点。
1、现代的高端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捷恩斯品牌,捷恩斯品牌目前有两个车获得了外媒的一致好评,一个是高端旗舰轿车G90,它对标的是宝马7系、奥迪A8、奔驰S级和雷克萨斯LS级,最终媒体给其的评价是虽然赢了宝马和雷克萨斯,但是输给了这个板块永恒的王者S级。
另外一个就是今年的力压多款竞品荣获MotorTrend年度轿车冠军大奖的G70,所有参与测试这款车的编辑一致认为,它已经追上甚至一定程度赶超了运动中级轿车标杆的宝马3系。
捷恩斯品牌挖走了数名全球顶级豪华品牌的高管加入品牌阵营,包括曾经M品牌的底盘工程师,兰博基尼和宾利总监,梅赛德斯-奔驰的色彩和材料专家等,这些高手合力打造的这款运动中级车,能够获得大家得好评是因为它的底子很好。
2、说到运动化,肯定绕不开现代菲斯塔了,这款主打运动标签的新车(目前是特供中国市场)上市首月销量就成功破万,虽然这其中可能会存在朗动停产停售的影响,但是在车市下行的大趋势下,做到首月破万实属不易。
有媒体同行还去了现代的4S店咨询,结果就是菲斯塔有现车的提车周期会在7天左右,如果订车要到一个月左右。低配1.4T车型目前是不存在订车成功的可能,只能预定1.6T车型,主销颜色是蓝色和红色,灰色车型提车周期可能两到三个月。
今年广州车展亮相的现代飞思N,有传闻称,未来飞思N和i30N这两款小钢炮会以限量销售模式进入国内,玩车的人肯定会喜欢,毕竟现代把该配的都给配上了,什么前桥E-LSD,大尺寸刹车盘和刹车系统,boost增压模式等。
3、玩技术牌
现代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做到全球销量前十,没有点技术底蕴是不可能的,比如现代曾经很早就造出了FCV氢燃料电池,不过当时没有推广开,丰田Mirai推广的比较成功。
而大家公认的未来出行方式中BEV和FCV的呼声是最大的,欧洲和美国强调纯电动BEV,日本则是强调FCV,现代是两个技术都有,只不过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投放市场。
Kona EV已经开始交付美国市场,Nexo燃料电池车让媒体体验了技术和效果,还没有交付市场使用,不过既然有了技术储备,就是等待技术进一步成熟,待车辆达到市场化销售标准之后,就可以快速抢占市场。
如上是我的了解和分析,如有不同意见,大家留言交流。
韩系车——现代起亚汽车在国内的处境确实变得愈发紧张了。
曾经,现代、起亚品牌汽车凭借经济实惠耐用的特点在国内市场混得风生水起。现代伊兰特、索八和起亚锐欧、千里马、赛拉图都是非常畅销的车型。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国内汽车市场新品牌新车型越来越丰富,现代起亚汽车的竞争对手逐渐增多,加上其技术进步微弱而对市场变化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其优势不再。
其中有两件事情不得不提:
一是伊兰特、悦动、朗动三代同堂的情况让国内舆论对现代汽车口诛笔伐,这种状况预示着现代品牌在技术上的乏力;
二是反导系统在韩国的落地,一度使国内民众对韩国商品的消费产生了剧烈动摇,包括对韩系车的再认识。
不过,韩系车在国内日渐没落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现代起亚汽车在技术与品质上的落伍。
为了追求汽车的高大上,现代起亚汽车在没有更新升级平台的前提下,随意扩充车型的个头而缺乏对装配工艺、动力水平等涉及品质的有效把控。无论是K5、索纳塔9,无论是狮跑、智跑等车型,在发动机、车身安全结构、燃油经济性等各方面的技术控制实际上都处于倒退的状态。
而德系、日系、美系品牌车型的丰富度比韩系要更为充足,相应对等车型的价格也基本一致,从品牌影响力、车辆品质等方面讲,韩系车都难以与之相抗衡。
自主品牌汽车技术的进步可谓神速,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出现偷工减料等行为,但总体依然可控。
与韩系车相比,自主品牌汽车在价格上有无可匹敌的优势,在技术上也没有明显差距。
生存在夹缝中的韩系车处境自然尴尬。
2015年现代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品牌销量排行中位居第三,仅次于大众和丰田,起亚位居第八;2016年位居第五、起亚位居第十三;2017年度现代位居第七,超过了长安、福特、哈弗和丰田;起亚则位居15位,超过了奇瑞、比亚迪和广汽。2018年前10个月,现代汽车销量国内排名第九,根据销量趋势,要提振排名几乎不可能,而起亚则下滑到20名开外了。
多年来销量的持续下滑,一方面说明其它合资品牌的强劲挤压,一方面则是自主品牌的强势增长。以目前的发展趋势,现代起亚品牌汽车或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
不过,我们依然不能小觑韩系车的技术实力,或许它们对国内市场在新技术新车型投放,以及品牌推广的力度与欧美市场存在差异也是导致其势力压缩的重要原因。
2017年度现代起亚集团在欧洲销售了接近100万辆汽车;2018年10月份,美国市场现代汽车位居销量排行TOP30中第6位,起亚位居第9位,全年预计现代起亚集团也能在美国市场达到100万辆汽车的规模。
这是什么概念?自主品牌全部加总对国外的出口量也达不到现代起亚两品牌在欧洲或是美国市场的销售水平。
我们看到了韩系车在国内的退步,看到了自主品牌汽车的进步,但也要看到全球市场各自的真切表现。
对于韩系,我们可能还需要更长时间的追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