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三菱的品牌效应 车子质量等都是有的。 我之前看了一款三菱的车 欧蓝德,从配置到售价 都特别亲民 性价比很高。 但是,唯一的担忧就是 怕买了之后,被人刮车。 国内愤青很多的, 日产车被人为损坏的利率很大。
原因就是 国内普遍提倡的不够买日系车, 导致了很多人即使想买,也不会买。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要回答还真特么的不好说,因为涉及问题太多。之所以曾经口碑不错的三菱汽车为何变成了如今落寞的局面,大致是因为这些原因。钓鱼岛争端,导致国人抵触。其军工背景,让国人反感。产品不够丰满,更新换代也跟不上节奏。为了降低售价,一再压缩配置及用料。合资品牌在国内合资后产品标准远远跟不上其品牌在本土生产的标准,再加之以上原因,它不没落谁没落?不过不用怕,因为它不是孤军奋斗,铃木也快来陪它了!
为什么有的日本车发动机要在低温下进行组装?
记得小时候非常流行摩托车,因为那个年代汽车太贵了,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不敢想的。即便是摩托车在那个一块钱都能买一堆零食的年代里售价也上万了,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得起的。
当年的摩托车全都是日本进口的或者中日合作生产的,比如五羊本田、金城铃木、嘉陵本田等。当时也引进了不少摩托车发动机技术以至于后期很多国产摩托车发动机都是以日系为参考制造的。
而关于日本发动机低温装配的说法并不新鲜了,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因为当时很多摩托车的发动机都是日本原装进口的,实际使用中发动机表现出了极佳的稳定性,所以各种关于发动机的说法就传了出来,我听过最多的就是“日本人都是在冷库里装配发动机的,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冷库里零件收缩,装配好拿到室温下发动机零件膨胀,各个部位就可以紧密贴合了,所以日本发动机里都不用垫片也不漏油。”
而且当时人们特别忌讳发动机大修,因为总觉得拆开后发动机配合就不紧密了,就会漏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年本田的125发动机启动杆复位弹簧容易坏,而换这个零件需要打开曲轴箱,很多人都不愿意拆箱,所以当年很多五羊125或者嘉陵125摩托车启动杆上都缠着一圈弹簧,我家的老五羊也缠了一圈。
当年关于日本发动机低温组装的说法我深信不疑,而且影响了我很长时间,以至于小时候见到一些发动机缸头垫片时都觉得这是次品,因为在我印象中这是装配技术不行才用垫片的。
其实现在都明白了,所谓的低温装配并没有那么神秘,这种装配方式一般用在需要过盈配合的地方。比如轴承装在轴承座里,我们想要轴承的外圈保持稳定,所以轴承座上的孔要比轴承直径略小,这样轴承装进去后其外圈就可以紧紧卡在轴承座里,不至于随着轴承一起转动。所以可以在安装时把轴承降温,使其收缩,就可以轻松装进去了,等轴承恢复室温后膨胀,刚好卡紧。
过盈配合装配方式很多,可以用液压机的强大力量压进去,也可以用干冰冷却后放进去。汽车厂家发动机生产线上用什么方法不是太清楚,但是很多维修厂在装配发动机缸套时都会用到液氮或者干冰来进行低温装配。所以说低温装配并没有那么神秘,厂家自然有稳妥的处理方法。
汽车圈有这么一个说法,丰田的发动机,如果坏了找修理厂维修,拆开修理之后再组装起来,过不了多久就会漏油,因为丰田的发动机是在低温下组装的,这究竟是不是事实呢?
事实上,丰田的发动机,部分零件确实是在低温状态下组装的,但是不是整个发动机都是在低温组装的,而且不只是丰田,很多其他品牌的高端发动机,也是在低温下组装的,只不过丰田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比较早的使用低温组装的,也是被很多国人认为是日本精密制造的代表,所以才被很多人了解。
之所以在低温下组装,原理也不复杂,也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神,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一些不需要相对运动,但是需要紧固密封的部件,先进行降温,然后让零部件冷缩之后,再组装到发动机之中,最典型的就是气门座,这些零部件在常温膨胀后就会和发动机牢牢结合在一起,达到比较紧固的效果,而丰田的发动机,相比德系在烧机油、漏油等问题上要表现更好,也有低温组装的功劳。
而一般的修理厂,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低温车间,全国有低温车间的修理厂也是屈指可数,因此,修理厂如果修理发动机,遇到这些低温组装的零部件,通常都是硬塞回去,好一点的使用液氮冷却一下部件,但是这种工艺肯定无法和原厂相提并论,而且给发动机留下了隐患,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会出现漏油或者其他问题。
其实,也没必要因为低温组装而去神话丰田,低温组装在机械领域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在一些精密零部件的组装过程中经常会看到,不过,这种组装方式确实能够提高零部件之间的紧密度,提高发动机产品的耐久度,对于家用车来说肯定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