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关注嘉华这款车,后期打算换一辆大车,网上测评说嘉华空间不错,而且我看配置部分也不赖,车内有12.3英寸双联屏、还有电子旋钮,看上去车内科技感挺足的,车子还很智能化,有智能互联系统,拥有智能语音、远程控制、后座语音识别等人性化设置,现在都趋向科技化发展了,很期待正式上市,到时候一定去体验一下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股有哪些?
A股市场的粤港澳大湾区概念股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这些:
深深房A(000029)、珠海港(000507) 、盐田港(000088)、中集集团(000039)、中洲控股(000042)、沙河股份(000014)、珠海中富(000659)、粤传媒(002181)、白云机场(600004)、中远航运(600428)、深赤湾A(000022)、深物业A(000011)、粤高速A(000429)、格力地产(600185)、塔牌集团(002233)、深华发A(000020)、天健集团(000090)、深圳华强(000062)、世荣兆业(002016)、粤水电(002060)、珠江实业(600684)、深振业A(000006)等等。
以上是我的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世界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成为世界第一大湾区的
世界上最大的湾区经济带
粤港澳大湾区的出现,是广东、香港、澳门一直所希望的。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现实。
粤港澳大湾区,一下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纽约、旧金山、东京,曾是全球湾区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今日中国的第一个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或许也将跻身世界前列。
届时,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湾区经济的实验者,为中国推行湾区经济,带来新的契机。
粤港澳大湾区,囊括了中国发展潜力最好的城市:广州赶超新加坡;深圳赶超香港;珠海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相当;佛山直追阿姆斯特丹;东莞超过拉斯;中山超过日内瓦;惠州超过德国不莱梅;肇庆与英国利物浦相当。
可以肯定,粤港澳湾区一旦建立,其地位或许会超过世界上公认的三大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
图片说明:大湾区规划地图
世界三大湾区,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是因为它们内部有金融中心: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旧金山的金融业,也非常发达。
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湾区,若没有金融作为支撑,要想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金融中心可以给大湾区经济,提供巨量的资金支撑,且使用资金的成本低。粤港澳大湾区和三大湾区相较,其金融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地位超过东京,完全可以给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湾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其次,广州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深圳同样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其金融地位,完全不逊色于北京、上海,深圳的交易所、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都处在全国前列。
香港、广州、深圳三大金融中心,可以给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给泛珠江三角洲,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为广东金融,乃至全国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广东省这两个区域性金融中心:深圳和广州,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金融服务。
而现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之后,它们又可以继续在大湾区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让香港、深圳、广州联成一片,以香港为中心,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基地,为全国金融提供服务,同时又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为境外人民币提供结算服务。深圳和广州邻近香港,完全可以为香港,提供金融后援服务;而香港很多的银行,则可以在这两地结算。
事实上,几乎香港一切的金融后援任务,都可以放在这里,这样也为两地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可以帮助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几乎所有世界金融机构,都将亚洲总部放在这里。然而,香港与内地的金融体制不同,金融服务的方式也有所差别,完全依靠香港模式发展,往往效果不理想。
如果将深圳、广州作为中转基地,投资内地金融,或许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一方面,利于深圳、广州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为香港、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内地,提供了中转站。
图片说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几乎所有世界金融机构,都将亚洲总部放在这里
以开放、自由作为基础
三大湾区快速发展的共同点就是:经济开放,自由贸易开放;它们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必须具备“拥海抱湾”的独特地理条件。
由于“拥海抱湾”,湾区具有更优越的生态、地理位置,同时其港口具有避风、水深、防冻等优点。由于湾区共享,且由不同主体共有,湾区经济的不同主体,就可以依托湾区,建设港口群。这就是湾区经济与沿海经济区域,最不同的地方。
而粤港澳大湾区完全具备这一条件,粤港澳大湾区是整个中国最开放的地区。
香港是自由贸易港;澳门奉行的完全是开放经济;珠江三角洲作为港澳地区的经济腹地,也一直采取非常开放的政策,经营着大部分的对外贸易。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成,将会为广东国际航运业,注入新的活力,其业务量也会大大增加。
它的建成,也会为前海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前海是为香港、深圳两地融合而建立的,前海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打上了“对外开放”的标签。拥有对外自由贸易区,是前海的发展优势。前海与上海自贸区,享受同等对外开放优惠条件,这一地区,将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强大的辐射动力器
粤港澳大湾区,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湾区经济,成为一个强大的辐射动力器。
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绝不可能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等于三、等于四”的放大效益。
粤港澳大湾区本身的构造,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形成差异化叠加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为:珠三角9大城市、香港、澳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9+2”城市群。据初步测算,这一核心区域在2016年的经济总量,超过了1。
37万亿美元(约9。1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珠三角9市总量,合计为6。8万亿人民币,接近了全球发达湾区经济体的经济规模;
第二个层次为:广东省其他欠发达城市,尽管目前,这些区域处于欠发达状态,但这些地区,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广阔腹地;
第三个层次,可以延伸到福建、广西、海南和江西等地,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为核心,以厦门湾区和北部湾区为翼,形成“一核引领、双翼齐飞”的发展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的建立,为广东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圳和广州,作为全国的科技中心,可以为这些地区,提供科技支持。目前,中国工业开始朝3。0、4。0迈进,急需科技力量的支持,巨大的科技需求,为深圳、广州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市场空间。
其次,附近地区的对外海运,完全可以通过深圳、广州转运出去。深圳的盐田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吞吐量大,装货、卸货速度快,完全可以承担地区海运的重任。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建立,会吸收越来越多的文化项目,落户深圳、广州,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也会落户这里。
图片说明:香港是亚洲地区中,最受国际商界人士欢迎的仲裁中心,在全球的地位,仅次于伦敦和巴黎,位列第三
大湾区乃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的策略,香港作为世界排名第三的世界金融中心,势必要与广东协作,共同推进提高大湾区的软实力,完善大湾区的司法制度。
在司法方面,中国正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涉外的商业法律纠纷,必然也会增多,发展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到项目的执行,也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
大湾区先行一步,尝试引进、完善新的仲裁模式,将为全国其他城市法院,提供处理涉外案件的参考和经验。
香港拥有独立的司法制度,公正严谨的法官、法律专业人才,备受人们称颂,香港的法律教育,亦非常成熟,粤港可在大湾区规划下,探讨促进更多的合作:
共同完善及推广前海经验。2016年,前海法院委任了13名香港人,出任陪审员(包括法律及其他专业人士),协助主审法官,处理涉外的商业诉讼。
在诉讼双方的同意下,可选用香港的法例,处理纠纷或仲裁。粤港双方应创造条件,使香港法律界更多人士,参与到完善前海司法制度的工作中,并逐步在大湾区(如南沙、横琴)推广。
扩大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的影响力。香港是亚洲地区中,最受国际商界人士欢迎的仲裁中心,在全球仅次于伦敦和巴黎,位列第三。
香港正积极研究,就如何扩大现有国际仲裁机构规模,展开工作。粤港双方宜磋商,鼓励更多企业,利用仲裁来解决纠纷,进一步完善司法互助,或执行对方的仲裁,进而提升粤港两地间,仲裁的质素。
加强司法教育合作。香港城市大学已持续十多年,为内地法官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课程,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讨,两地如何扩展、深化合作的内容与范围,并推动在大湾区更深层的经济合作。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这些问题,又导致了经济增速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经济风险上升等问题。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将在全国起示范性作用。如今,广东政府正在积极研究、推进结构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香港作为借鉴经验,用以推进改革。香港政府对于市场的管理,并非直接的控制,或是行政干预,而是通过明确的法律、规章,去引导企业自律。企业在法律“留白”的范围里,完全自主,但企业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就要根据法律,对之进行明确的惩戒,以维持健康的市场秩序。
这些制度经验,有利于广东推进供给改革,深化“放、管、服”,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的便利度。
加强金融合作。依托香港的集资能力,可以让一些广东企业发展壮大。香港交易所近期检讨了上市机制,计划推出创新板,让企业更灵活地以不同的板块,募集和发展资金。深圳是全国最多初创企业的地区,香港、深圳两地,应加强协调,增加上市企业的选择(选择在深圳或香港上市),为企业开创更多的融资管道,令香港的上市公司更加多元化。
同时,两地还可以加强合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健康发展。
共同开拓更多海外市场。香港是“一国两制”,高度国际化、自由化,其各种制度,都与国际接轨。粤港双方宜理顺条件,使香港各个行业,都可以更好地为广东地区的企业提供服务,协助他们开拓更多的国际市场,也让香港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
图片说明:香港作为世界排名第三的世界金融中心,势必要与广东协作,共同推进提高大湾区的软实力,完善大湾区的司法制度
近年,广东省积极推进政府转型,探讨了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的问题。这方面,香港的多元社会治理经验,或许对广东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加强交流社会治理经验。
香港一直保持着,较为自由的社会形态,拥有着丰富的社会协同治理经验。其高度自治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成为了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管着自身行业的行为,同时为社会,提供一些公共服务。香港是全球非政府组织(NGOs)中,人口最密集的,非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缓解政府有限资源的限制,更能应对复杂的社会需求。
推进社会中介服务。香港的社工注册制度,位处世界先进水平。早在2007年开始,香港政府就派出资深社工,出任督导,协助深圳建立社工注册制度。10年来,深圳的社工数目,已由30多名跳升至数千名,增幅逾百倍。如何能更有效地帮助大湾区更多城市,培训专业社工;如何为香港社福机构,开拓更多的服务项目,这些或许也是粤港两地政府,及社福机构思考的方向。
加强院校交流。香港的高等教育成绩,有目共赌。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早前公布了“0217年亚洲大学排行榜”,香港这个拥有700多万人口的城市,竟然有6间大学,跻身前50名。香港学府与大湾区学府,应该加强合作,让师生之间多些交流,藉此培训更多的人才。
图片说明:香港大学跻身世界名校之列
结语
目前,社会上关于大湾区的讨论,仍多集中在产业布局、如何打破人货资金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的议题上。在这种氛围下,人们往往会猜想,或许内地与香港的关系将向竞争,而非协同发展的方向“跑去”。
但事实上,香港是内地发展必不可少的伙伴,也是大湾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香港的“一国两制”,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香港与内地,既属一国,但又实施着不同的制度。香港作为“一国两制”中的“第二制”,给内地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国家治理、发展的问题。
相信面对新的形势变化,香港与内地的关系会更为紧密,同时也更需要二者秉承互融的态度,寻找新的合作点,促进共同的发展。
国家政策支持
1
世界上最大的湾区经济带
粤港澳大湾区的出现,是广东、香港、澳门一直所希望的。
纽约、旧金山、东京,是全球湾区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今天中国的第一个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也将跻身世界前列。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湾区经济的实验者,为中国推行湾区经济,带来新的契机。
粤港澳大湾区,囊括了中国发展潜力最好的城市群: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
粤港澳大湾区密集的交通图▼
在这个城市群之上,有中国的三个一线城市集聚——广深港。
可以肯定,粤港澳湾区的建设,其地位或许会超过世界上公认的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和雄安新区一样重要的国家级战略规划。
2
北有雄安,南有粤港澳大湾区
从功能定位上,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承接地,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成立的国家级新区,具有特殊的制度设计和行政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珠三角城市群和广东自贸区基础上建立的跨区域经济合作区,同时还是贯彻“一国两制”下的“高度自治”方针的一种治理制度创新区。
为什么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国家顶层战略?
这样的重要地位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从历史上看,改革开放始于广东,广东通过先行先试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并被其他地方借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广东依然是享有最大改革开放红利的地区。
☉第二,大湾区内的香港和澳门是成熟的国际化平台,这是广东对外开放的特殊基因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借助港澳的力量推进新一轮开放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有利于维护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
香港金融中心▼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节点,在对外项目合作、企业“走出去”、引入国际优质资本、人才与技术、构建全球化贸易平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这三大价值点让深圳占领了世界级城市制高点,未来,人才、资金将全部向此聚集。
而细化解读粤港澳大湾区中各个城市的角色定位和投资价值,不难发现,唯有惠州不限购,而作为环深的惠阳房价正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价格洼地。从日前广东省国土局调查万科、恒大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储备,大概率是惠州限购在即,窗口期不多了。
3
金融中心的支持
世界三大湾区,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是因为它们内部有金融中心: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旧金山的金融业,也非常发达。
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湾区,若没有金融作为支撑,要想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金融中心可以给大湾区经济,提供巨量的资金支撑,且使用资金的成本低。
粤港澳大湾区和三大湾区相较,其金融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地位超过东京,完全可以给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湾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其次,广州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再次,深圳同样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其金融地位,完全不逊色于北京、上海,深圳的交易所、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都处在全国前列。
香港、广州、深圳三大金融中心,可以给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给泛珠江三角洲,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深圳金融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为广东金融,乃至全国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广东省这两个区域性金融中心:深圳和广州,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金融服务。而现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之后,它们又可以继续在大湾区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1。
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金融中心的后援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让香港、深圳、广州联成一片,以香港为中心,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基地,为全国金融提供服务,同时又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为境外人民币提供结算服务。
深圳和广州邻近香港,完全可以为香港,提供金融后援服务;而香港很多的银行,则可以在这两地结算。
事实上,几乎香港一切的金融后援任务,都可以放在这里,这样也为两地金融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可以帮助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几乎所有世界金融机构,都将亚洲总部放在这里。
然而,香港与内地的金融体制不同,金融服务的方式也有所差别,完全依靠香港模式发展,往往效果不理想。
如果将深圳、广州作为中转基地,投资内地金融,或许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一方面,利于深圳、广州为珠三角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为香港、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内地,提供了中转站。
4
以开放、自由作为基础
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快速发展的共同点就是:经济开放,自由贸易开放;它们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必须具备“拥海抱湾”的独特地理条件。
由于“拥海抱湾”,湾区具有更优越的生态、地理位置,同时其港口具有避风、水深、防冻等优点。
由于湾区共享,且由不同主体共有,湾区经济的不同主体,就可以依托湾区,建设港口群。
深圳湾▼
这就是湾区经济与沿海经济区域,最不同的地方。
而粤港澳大湾区完全具备这一条件,粤港澳大湾区是整个中国最开放的地区。香港是自由贸易港;澳门奉行的完全是开放经济。
珠三角作为港澳地区的经济腹地,也一直采取非常开放的政策,经营着大部分的对外贸易。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成,将会为广东国际航运业,注入新的活力,其业务量也会大大增加。
它的建成,也会为前海注入新的活力。
深圳前海是为香港、深圳两地融合而建立的,前海从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打上了“对外开放”的标签,未来,更是前途不可限量。
5
强大的辐射动力器
粤港澳大湾区,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湾区经济,成为一个强大的辐射动力器。
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绝不可能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等于三、等于四”的放大效益。
粤港澳大湾区本身的构造,可以形成差异化叠加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为:珠三角9大城市、香港、澳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9+2”城市群。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超过了1。5976万亿美元(约10。0594万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已接近了全球发达湾区经济体的经济规模。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的建立,为广东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圳和广州,作为全国的科技中心,可以为这些地区,提供科技支持。
目前,中国工业开始朝3。0、4。0迈进,急需科技力量的支持,巨大的科技需求,为深圳、广州的科技发展,提供了最大的市场空间。
其次,附近地区的对外海运,完全可以通过深圳、广州转运出去。
深圳的盐田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吞吐量大,装货、卸货速度快,完全可以承担地区海运的重任。
深圳的盐田港▼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建立,会吸收越来越多的文化项目,落户深圳、广州,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也会落户这里。
6
结语
目前,社会上关于大湾区的讨论,仍多集中在产业布局、如何打破人货资金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的议题上。
事实上,香港是内地发展必不可少的伙伴,也是大湾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香港的“一国两制”,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香港与内地,既属一国,但又实施着不同的制度。
香港作为“一国两制”中的“第二制”,给内地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国家治理、发展的问题。
相信面对新的形势变化,香港与内地的关系会更为紧密。
放眼全国,只有粤港澳大湾区能做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资金、人才、技术、资源、先进管理经验的共享。
5月中旬,粤港澳大湾区将公布规划。
这个时代,让我们共同见证,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粤港澳大湾区的腾飞!。
区域面积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