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整车、车桥及零部件为主营业务的跨地区的企业集团,是“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公司拥有的“黄海”汽车和“曙光”车桥及零部件两大品牌是“中国名牌”产品,“曙光车桥”连续十二年在全国轻型车桥市场销量第一,被誉为中国“轻型车桥王”;黄海乘用车作为中国登山协会的唯一指定用车。
曙光SUV质量还可以,给我们公司施工的项目组有一辆。动力性好,开了三年没什么大毛病,就是车辆密闭性不好,噪音比较大。发动机声音也比较大。总的来说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芜湖三十年来的文化,有那些变化!!急用
芜湖市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就是吴国的边陲要塞,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正式更名“羌湖”。南唐时经济已经比较繁荣。宋代时冶炼业和明代时印染业十分发达。清代,芜湖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1876年,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迎代羌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沂时期,国家在芜湖集中投资建设了造纸、纺织、卷烟、 逗艏、冶炼、仪表、化工、医药等一批工业项目,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芜湖市经历了两次大的行政区划的调整,现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和镜湖、鸠江、弋江、三山四区, 总人口231万,其中市区106万。1978年6月,芜湖被国务院批准为开放城市;1985年升格为全国甲类开放城市。1991年10月,芜湖港对外籍轮开放。1992年7月,成为沿江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6月,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四个国家级”的开放政策,为芜湖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三十年间,芜湖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7.45亿元起步,年平均增长11.9%,2007年达到580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43元,年均增长13.4%,2007年增至13234元,增长29.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95元,年均增长14.7%,,2007年增至5050元,增长53.2倍。
在改革开放进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芜湖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运行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狠抓招商引资,突出园区战略,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培育了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促使国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推动城市经济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促进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向城市一体化迈进。
芜湖市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就是吴国的边陲要塞,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正式更名“羌湖”。南唐时经济已经比较繁荣。宋代时冶炼业和明代时印染业十分发达。清代,芜湖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1876年,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迎代羌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沂时期,国家在芜湖集中投资建设了造纸、纺织、卷烟、 逗艏、冶炼、仪表、化工、医药等一批工业项目,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芜湖市经历了两次大的行政区划的调整,现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和镜湖、鸠江、弋江、三山四区, 总人口231万,其中市区106万。1978年6月,芜湖被国务院批准为开放城市;1985年升格为全国甲类开放城市。1991年10月,芜湖港对外籍轮开放。1992年7月,成为沿江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6月,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四个国家级”的开放政策,为芜湖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三十年间,芜湖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7.45亿元起步,年平均增长11.9%,2007年达到580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43元,年均增长13.4%,2007年增至13234元,增长29.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95元,年均增长14.7%,,2007年增至5050元,增长53.2倍。
在改革开放进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芜湖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运行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狠抓招商引资,突出园区战略,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培育了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促使国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推动城市经济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促进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向城市一体化迈进。
芜湖市总面积3317平方公里,地形呈不规则长条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芜湖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就是吴国的边陲要塞,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正式更名“羌湖”。南唐时经济已经比较繁荣。宋代时冶炼业和明代时印染业十分发达。清代,芜湖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商埠和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1876年,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迎代羌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沂时期,国家在芜湖集中投资建设了造纸、纺织、卷烟、 逗艏、冶炼、仪表、化工、医药等一批工业项目,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芜湖市经历了两次大的行政区划的调整,现辖芜湖、繁昌、南陵三县和镜湖、鸠江、弋江、三山四区, 总人口231万,其中市区106万。1978年6月,芜湖被国务院批准为开放城市;1985年升格为全国甲类开放城市。1991年10月,芜湖港对外籍轮开放。1992年7月,成为沿江开放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6月,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四个国家级”的开放政策,为芜湖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三十年间,芜湖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7.45亿元起步,年平均增长11.9%,2007年达到580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43元,年均增长13.4%,2007年增至13234元,增长29.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95元,年均增长14.7%,,2007年增至5050元,增长53.2倍。
在改革开放进中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芜湖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锐意改革,扩大开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运行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狠抓招商引资,突出园区战略,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培育了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促使国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推动城市经济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促进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向城市一体化迈进。
从1990年到2002年,以“呼应浦东,开发皖江”,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标志,芜湖进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个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
计划经济时期,芜湖产业门类齐全,但基本上没有大项目,结构层次低,规模小,缺乏竞争力。当时,支撑芜湖经济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是南烟(卷烟厂)、北铜(冶炼厂)、中纺织(芜湖纺织厂),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在省内居中游水平。芜湖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分析芜湖自身条件、深入研国内外产业发展走势的基础上,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结构为主攻目标,把结构调整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着眼于国际竞争,坚持有限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将财贡献高、产业带动性强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材料三个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加快工业化进程 ,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改革开放初期,芜湖市利用国有、集体企业存量资产,吸引外地大企业来我市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和重组,全市先后有30多个市属企业与外地优势企业实施了资产重组,盘活资产近50亿元。1995年D1997年,市政府出让芜湖市既有优质企业资源获得资金,联合其它国有资金共同投资建设,建立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同时,芜湖市通过招商引资,将当时全市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白马山水泥厂并入海螺集团,吸引海螺集团总部落户芜湖,扩大在芜湖的投资,华亚塑胶、可耐福纸面石膏板等新型建材企业陆续进入芜湖;美的、日立、台达电子等国内外知名电子电器生产企业也通过投入市内老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相继来芜湖发展。经过十五年努力,目前芜湖有亿元产值企业100户,10亿企业14户,50亿元企业4户,百亿元企业 1户,形成了一批像奇瑞、海螺、鑫科、美的这样的龙头企业,打造成功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三大支持产业。芜湖被国家商务部列为首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奇瑞公司被列为国家汽车及出口基地企业,销售汽车38. 1万辆,增长24 .8 %; 出口汽车12万辆,增长132 %.。奇瑞汽车已经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发展最快的轿车品牌之一。奇瑞的快速发展,带动和吸引了2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在芜投资,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 。电于电器产业以美的、日立等企业为骨干,空调器产能达450 万台,家用电器电机产能达2500万台,芜湖正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用电器生产基地。随看欧宝压缩机一期建成投产,芜湖电子电器产业的配套能力进一步提升。海螺型材规模已达60万吨,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之百,海螺水泥产能接近万吨,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随着鑫科新材料、精诚铜业、新兴铸管等一批企业快速发展,芜湖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铜材加工和铸管制造基地。在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步伐,电能、船舶、纺织服装、制药、烟草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等也不断增强。2007年,三个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56家,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2 %;完成产值740亿元,占规模工业77 %,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81 %,真正发挥了支柱作用。
1990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国开放放向沿海地区推进的态势,审时度势,创办芜湖经济开发区。开发区设之初,芜湖市就把招商引资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1992年专门成立市招商局,对外来企业实施“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国家级区开放欢策,把握发达国家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着力引进了一批“好、大、高、外“项目,引进资金额由初期的每年几千万元增长到现在的每年几十亿元,引进项目的类型从初期兼收并蓄发展到现在的以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带动性强的项目为主,大项目的概念也由初期的几百万元规模演变为现在的上亿元甚至十几亿元。截止2007年底,已有17家世界500强企业、21家国内上市公司在经济开发区内投资,建成投产工业企业350家。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截止2007年底,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投资产投资339.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60.9亿元,开发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开发区内已设有出口加工区、国家汽车零部队件出品基地、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工商注册企业总投资513亿元人民币,引进17家全球500强企业、21家国内上市公司和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进区投资,建成投产工业企业350家,实际利用外资10.8亿元,实际利用内资339.6亿元,在吸引投资、引进技术、扩大出口、财政收入、促进就业、体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芜湖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体制创新的先导区、先进制造业的示范区。
从1990年到2002年,以“呼应浦东,开发皖江”,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标志,芜湖进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个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
计划经济时期,芜湖产业门类齐全,但基本上没有大项目,结构层次低,规模小,缺乏竞争力。当时,支撑芜湖经济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是南烟(卷烟厂)、北铜(冶炼厂)、中纺织(芜湖纺织厂),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在省内居中游水平。芜湖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分析芜湖自身条件、深入研国内外产业发展走势的基础上,以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业结构为主攻目标,把结构调整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着眼于国际竞争,坚持有限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将财贡献高、产业带动性强的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材料三个产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培育,加快工业化进程 ,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改革开放初期,芜湖市利用国有、集体企业存量资产,吸引外地大企业来我市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和重组,全市先后有30多个市属企业与外地优势企业实施了资产重组,盘活资产近50亿元。1995年D1997年,市政府出让芜湖市既有优质企业资源获得资金,联合其它国有资金共同投资建设,建立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同时,芜湖市通过招商引资,将当时全市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白马山水泥厂并入海螺集团,吸引海螺集团总部落户芜湖,扩大在芜湖的投资,华亚塑胶、可耐福纸面石膏板等新型建材企业陆续进入芜湖;美的、日立、台达电子等国内外知名电子电器生产企业也通过投入市内老国有企业闲置资产相继来芜湖发展。经过十五年努力,目前芜湖有亿元产值企业100户,10亿企业14户,50亿元企业4户,百亿元企业 1户,形成了一批像奇瑞、海螺、鑫科、美的这样的龙头企业,打造成功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三大支持产业。芜湖被国家商务部列为首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奇瑞公司被列为国家汽车及出口基地企业,销售汽车38. 1万辆,增长24 .8 %; 出口汽车12万辆,增长132 %.。奇瑞汽车已经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发展最快的轿车品牌之一。奇瑞的快速发展,带动和吸引了2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在芜投资,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 。电于电器产业以美的、日立等企业为骨干,空调器产能达450 万台,家用电器电机产能达2500万台,芜湖正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用电器生产基地。随看欧宝压缩机一期建成投产,芜湖电子电器产业的配套能力进一步提升。海螺型材规模已达60万吨,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之百,海螺水泥产能接近万吨,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随着鑫科新材料、精诚铜业、新兴铸管等一批企业快速发展,芜湖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铜材加工和铸管制造基地。在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步伐,电能、船舶、纺织服装、制药、烟草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等也不断增强。2007年,三个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56家,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2 %;完成产值740亿元,占规模工业77 %,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81 %,真正发挥了支柱作用。
1990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国开放放向沿海地区推进的态势,审时度势,创办芜湖经济开发区。开发区设之初,芜湖市就把招商引资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1992年专门成立市招商局,对外来企业实施“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国家级区开放欢策,把握发达国家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着力引进了一批“好、大、高、外“项目,引进资金额由初期的每年几千万元增长到现在的每年几十亿元,引进项目的类型从初期兼收并蓄发展到现在的以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带动性强的项目为主,大项目的概念也由初期的几百万元规模演变为现在的上亿元甚至十几亿元。截止2007年底,已有17家世界500强企业、21家国内上市公司在经济开发区内投资,建成投产工业企业350家。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截止2007年底,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投资产投资339.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60.9亿元,开发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开发区内已设有出口加工区、国家汽车零部队件出品基地、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工商注册企业总投资513亿元人民币,引进17家全球500强企业、21家国内上市公司和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进区投资,建成投产工业企业350家,实际利用外资10.8亿元,实际利用内资339.6亿元,在吸引投资、引进技术、扩大出口、财政收入、促进就业、体制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芜湖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体制创新的先导区、先进制造业的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