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有零和理论,有人赚就一定有人赔!
首先,没加入RCEP的国家一定有赔的。
比如印度和美国就赔了。
RCEP是圈子,排外。
圈子里定的优惠,对圈子外就是门槛。印度这次退了群,至少在农产品出口方面,一定会比东盟国家吃亏很多。所以印度会吃亏。
圈子里有中国,显眼。
日、韩、东盟这些国家,和美国打交道不可能不打中国牌。
美国不让渡一些利益出来,怎么能拉回小弟的心?再加上围堵中国堵了这么久,蹦出个RCEP,其间苦楚可想而知。
圈子里有活力,厉害。
以亚太区域经济的活力和规模,RCEP的签订一定会加大亚太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对世界其它区域进一步形成挤压。
举例来说,巴西的矿石出口价格,一定会被中日澳联手打压。
其次,对每个RCEP的成员国,利弊参半。
经济上一本帐在明处,出口多了,进口也多了。
就算中国,也不敢说只赢不赔。泰国的香米我吃过,确实好吃。按现在国内的价格来说,并不贵。
政治上一本帐在暗处,影响大了,站队有代价。
比如东盟,出风头就没有顾虑?办成了这么大一件事情,除了赞歌也有批评才对。至少美国那边,肯定不会是表扬。
最后,对中国,利大于弊。
RCEP是一带一路战略切实取得的里程碑。
是突破敌对势力围堵的关键一步。
RCEP是区域自贸协定,包括中日韩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未来扩容的可能性很大。有人说有赚的,就有赔的,是商业行为和利益的法则,还有一条法则,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既得利益分短期和长期,想想咱们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圆珠笔芯,大到飞机动车,不要说自力更生自己造了,连造的设备也是一穷二白,公路上,摩托车日本的,家里的电器也是日本的,日本是最大受益者,落后的我们从外企独资,到中外合资,再到国企民企的整体提升和崛起,如今的衣食住行,已经是国货天下,几十年的开放,我们也是最大受益者。中国的探索经验,给小国弱国指明了方向,敞开怀抱,开放包容,共同发展,合作就能共赢。如果把人类社会发展,比作一条河,让水流生生不息,滔滔不绝,造福你我,共同的维护和爱护,一个都不能少。
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的原因?
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大多数国家若是要迁都,原因不外乎三个:
第一,旧都承载压力过度,需要分担;
第二,以迁都方式对于目标地区进行开发;
第三,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作为世界上迁都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上世纪,巴西将都城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移到内陆的巴西利亚,就是如此。
里约热内卢不堪重负,城市病越来越重巴西原本是印第安人的居住地,新航路开辟初期,美洲被葡萄牙与西班牙所瓜分,而当时西班牙占据了美洲大多数地区,而葡萄牙则占据了巴西。一开始,葡萄牙在巴西建立的殖民地首府并不在如今的巴西东南沿海,而是在东北部的萨尔瓦多。
1502年1月,葡萄牙探险家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在航行途中,意外发现了如今里约的瓜纳巴拉湾,当时的他还以为这片水域是某条大河的入海口,所以命名为“里约热内卢”,即“一月的河”。
由于当地极其优越的港口条件,迅速成为了葡萄牙人发展巴西殖民地的重镇,葡萄牙以里约作为地区的中心基地,对巴西的内陆地区进行开拓。
近代,葡萄牙本土受到拿破仑的攻占,当时的葡萄牙王室贵族纷纷逃到了里约,并且将其抬升为葡萄牙的首都,而葡萄牙本土恢复之后,王室离开前,留下的王子佩德罗一世在1822年宣布自立门庭,建立巴西帝国,而里约热内卢,就是巴西的首都,此后很长时间之内,里约一直都是巴西的都城所在。
19世纪晚期开始,随着巴西经济的迅速崛起,作为都城的里约热内卢也急速繁荣起来,到了20世纪初期,因为巴西东南部咖啡种植业的兴盛,出现了大批的富翁,整个里约热内卢的建设如火如荼。一战之后不久,美国纽约成为了新的世界经济中心,然而同时期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并不比纽约逊色多少。
二战之前,里约已经是一座高楼林立的大型都市,其港口吞吐量位居全球前列,甚至,这里还出现了南美洲最早的堵车现象。
然而,里约的繁荣可能有些过头了,由于里约所处的巴西东南沿海平原十分狭长,并没有多少土地可以开发,所以里约人口膨胀之后,整个城市愈发拥挤。20世纪60年代,里约的城市病爆发越来越频繁,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医疗与教育资源不足,这些都给里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里约的位置并不安全,对巴西整体发展不利虽然里约有优良的港口条件,和平时代对于经济的发展非常便利,但是也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一旦受到外来的攻击,就非常不安全。
从地形上来看,里约背后就是高耸的巴西高原,全都是山地,基本就没什么腹地可退,而面对的,就是没有任何其他屏障的大西洋。
从当年葡萄牙殖民时代开始,这个问题就已经存在了,17世纪时,巴西一度受到法国殖民者的进攻,里约也一度被法国人所占据,那时,人们就意识到了里约这方面的致命性不足。
再者,巴西是个低于辽阔的国家,都城放在偏于东南沿海的里约,对广大内陆地区的掌握能力也就会随之下降。除了里约之外,巴西的第一大城市圣保罗,还有其他诸多的大城市也全都位于东南沿海,这一区域集中了太多的发展资源,由此形成了虹吸,无形之中压制了巴西中北部地区的发展。
相对于东南沿海,巴西内陆实在欠发展巴西虽然面积非常大,资源也非常丰富,但是有个非常要命的地方,那就是地形。
打开巴西的地形图就能发现,巴西的中部有巨大的巴西地盾存在,而平原则被巴西地盾所隔开,大部分集中于气候条件不适合居住发展的亚马孙河流域,其他少数则狭长状分布于东南沿海,而这些地区就是巴西的人口、城市与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
相对来说,巴西广阔的内陆虽然资源极其丰富,但却远离港口,而铁路与公路等建设也非常不便,所以长久以来,当地的资源开发程度很低,由此也使得内陆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当巴西的东南沿海城市大多都变得非常拥挤的时候,而巴西的内陆,却大多荒凉一片,人们也不愿意去,由此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更加低下。
为了开发内陆的资源,促进整体的经济发展,最有效直接的办法就是迁都,用都城的辐射带动力,拉动整个内陆的经济发展。
迁都内陆的好处,的确非常明显其实早在19世纪60年代,巴西摆脱被殖民命运没多久之后,就已经考虑迁都,但当时巴西的财力并没那么充足,而且之后又发生了战争等事,忙得焦头烂额的巴西也没了迁都的心思。
直到上世纪中后期,闲下来而且经济又迅速腾飞的巴西,再次把迁都提上议程,并且最终将其变成了现实。1956年,巴西在内陆的荒地上建立了一座全新的城市,也就是巴西利亚,1960年,巴西正式迁都至此。
迁都之后,大量巴西的相关机构与人员全都搬到了新都巴西利亚,极大缓解了里约热内卢的城市发展压力,同时,巴西利亚地处内陆的高原之上,居于巴西的腹地,相对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自然会更加安全。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量外来移民与企业被迁到了巴西利亚与周围的地区,原本荒凉的巴西内陆也得到了很大的开发,对巴西整体的发展来说,产生了莫大的好处。
只是,巴西的新都巴西利亚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最重要的就是,由于巴西利亚当年是超前设计好的城市,所以很多城市机能的分布根本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导致了后来城市居民在生活中有了很大的不便,于是,尴尬的现象产生了,大多数巴西利亚的居民都住在城市外围的卫星城,设计美观的巴西利亚主城却荒凉一片。
而都城虽然迁走了,但是里约仍旧是巴西的经济重镇,每年到访巴西的外国游客之中,超过4成都会到访里约热内卢,可以说,里约依旧是巴西的一张名片,被称作“巴西第二首都”。
巴西为什么要迁都巴西利亚
既然里约的地理位置那么优越,那么,巴西为什么还要迁都呢?在巴西迁都的选择上,为什么不迁往北部的亚马孙热带雨林,而是迁往中部的巴西高原呢?
首先,要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说起。经济上,自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伊始,巴西的经济就存在南强北弱,东南沿海富裕,广大中西部内地和北部的亚马逊贫穷的格局。巴西经济自独立开始,就发展极度不平衡。因此,有人曾经这样比喻巴西:在巴西境内有“两个巴西”存在,一个堪比欧美的沿海巴西,另一个是堪比非洲的落后巴西。早在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要通过迁都来弥补经济的差距。因为经济不均衡的影响,巴西需要通过迁都,以带动广大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内陆同沿海的差距。
从政治角度来讲,巴西可以通过迁都,更好地加强对巴西高原地区的控制。加强中央的权力。同时,作为一个国家来说,里约热内卢临近海洋,对于巴西的国防来说是什么不利的。为了保持国家的稳定,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这也是巴西迁都的政治原因。
2014年巴西举办了第20届世界杯,其中,揭幕战和决赛都在里约热内卢进行,2016年巴西又举办了里约奥运会。很多人看了世界杯和奥运会之后,或许都误以为里约是巴西的首都。
其实,在1960年之前,里约确实作为巴西首都而存在。如今,巴西的首都迁往了巴西高原的巴西利亚。那么,巴西为何要放弃富庶的里约,去开发巴西利亚呢?我们接下来就要从巴西的发展说起
里约为何成为巴西首都
跟很多拉丁美洲国家不同,巴西的国语是葡萄牙语。在航海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巴西沦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在葡萄牙人登陆这里的时候,将这片土地命名为圣十字架。后来,由于葡萄牙在这里的劫掠是从掠夺红木开始,从此,葡语“红木”(Brasil)逐渐代替了“圣十字架”,成为巴西国名,并沿用至今。其中文音就是今天的“巴西”。
葡萄牙在巴西建立殖民地从1549年开始。从1549到1763年这2个多世纪里,巴西的第一个首都是位于巴西东北部的萨尔瓦多。
萨尔瓦多↑
1763年,葡属巴西首都从东北部的萨尔瓦多迁往了东南沿海的里约热内卢。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此后的1个多世纪里,里约热内卢一直作为巴西的首都的身份而存在。那么,里约是缘何成为巴西的首都呢?
里约热内卢的气候适宜,物产十分丰富。由于里约热内卢处于热带,西部多山,又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因此巴西里约的降水量十分丰富。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使得巴西东南部成为了巴西最重要热带作物种植园区。大量热带作物,给巴西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也是这里能够成为巴西首都的重要原因。
里约热内卢能够成为巴西的首都,离不开它优越的地理位置。里约一词来源葡萄牙语(Rio de Janeiro),意味一月的河。这是因为葡萄牙人于1501年1月到达于此,发现此地风平浪静,水深且见底,以为是某条河的入海口,从此这里得名里约。虽然它的名字是“以讹传讹”,但是它却说明了这个地方海湾湾口水清且深,适合巨大船舶停留。
里约停泊条件↑
加上它的腹地资源辽阔,因此,优越的地理环境带来这里了巨大的财富。这也是里约能够作为巴西首都而存在的又一重要原因。
巴西为什么要迁都巴西利亚
既然里约的地理位置那么优越,那么,巴西为什么还要迁都呢?在巴西迁都的选择上,为什么不迁往北部的亚马孙热带雨林,而是迁往中部的巴西高原呢?
首先,要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说起。经济上,自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伊始,巴西的经济就存在南强北弱,东南沿海富裕,广大中西部内地和北部的亚马逊贫穷的格局。巴西经济自独立开始,就发展极度不平衡。因此,有人曾经这样比喻巴西:在巴西境内有“两个巴西”存在,一个堪比欧美的沿海巴西,另一个是堪比非洲的落后巴西。早在1822年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要通过迁都来弥补经济的差距。因为经济不均衡的影响,巴西需要通过迁都,以带动广大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内陆同沿海的差距。
从政治角度来讲,巴西可以通过迁都,更好地加强对巴西高原地区的控制。加强中央的权力。同时,作为一个国家来说,里约热内卢临近海洋,对于巴西的国防来说是什么不利的。为了保持国家的稳定,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这也是巴西迁都的政治原因。
其二,巴西的迁都,还要从里约的环境开发说起。随着二战以后巴西经济的迅猛发展,里约热内卢作为巴西首都,第一大海港。便利的地理条件和优越的资源导致了里约热内卢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了城市拥挤、交通不堪重负,环境恶化等现象,使得里约难以履行首都的职责。为了摆脱里约热内卢的城市化的压力,那么,迁都势在必行。那么巴西迁往哪里呢?
最后,就是环境因素的影响。这就回答了为什么巴西要迁都巴西高原而非北部的亚马孙平原的原因。巴西东南部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气候湿热。北部亦是如此,它的气候也是十分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
而巴西高原一带,虽然地处热带,但由于海拔高,因此夏季气温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相比于亚马孙平原湿热的气候,干燥凉爽的巴西高原作为首都是最合适不过了。
迁都给巴西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1956年开始,巴西在巴西中部的戈亚斯州开启了规划。1956年11月,开始在这里动工建设。1960年,经历了三年零七个月的努力,一座现代化的巴西利亚拔地而起。1960年4月21日,巴西正式迁都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从首都也将为了一座普通的城市。那么,巴西的迁都,给巴西带来了怎样的有利影响呢?
其一,巴西迁都带动了巴西内地的发展。自巴西独立以来,经济就存在东南强,内地弱的格局。迁都以来,大批人口涌入巴西利亚,给这里带来了充分的发展机遇。巴西利亚建成之后,形成了以巴西利亚、戈亚尼亚和库亚巴等中部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群,这个城市群的建设,带动了巴西中部巴西高原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和采矿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以巴西高原经济的发展为带动了整个巴西经济地腾飞。
正式在迁都后,1968年到1973年这五年期间,巴西的经济取得了10%的增速,让全球震惊。这段黄金时期的发展被称为“巴西奇迹”。
其二,巴西利亚的建设,是人类拓荒史上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巴西利亚建设之前,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地。在这里建设出新的首都,平衡内地与沿海经济发展,没有非凡的勇气和强大的魄力几乎是做不到的。巴西时任总统库皮切克正是凭借自己高瞻远瞩的眼光,做出了这个惊人的决定。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巴西利亚依湖而建,形状犹如一起飞机,正是寓意着巴西的腾飞。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正是这样的成就,让巴西利亚在1987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人类城市规划史上的奇迹。
其三,巴西利亚的建城,并没有便随着里约热内卢的衰落,反而让里约更加富有新生。里约热内卢,虽然不再是巴西的首都,但他作为巴西的文化中心,并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足球的舞台上,里约作为巴西的足球之城让很多球迷所熟知。世界上著名的马拉卡纳球场就坐落在里约。
在其他文化领域,里约狂欢节和热情的桑巴舞也成为了里约的又一名片。
这样,在巴西迁都巴西利亚之后,巴西利亚开始作为巴西的首都,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而存在,巴西的第一大城市圣保罗,却作为巴西的经济中心,带动了巴西国家经济的发展。里约作为巴西的文化之都的形象进一步加强。在巴西形成了巴西利亚、里约和圣保罗各具特色,各司其职的格局。
虽然巴西的迁都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巴西利亚的建城,还是没有解决巴西的城市病问题。作为巴西的新兴城市,除了面临着人口激增、交通压力增大的城市通病之外,还面临着缺乏对步行者的考虑、公共空间集中等各自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