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在发动机研发领域为「自主研发」内容概述:长安汽车蓝鲸系列发动机,NE系列发动机的特点解析。【山城品牌·长安汽车】在自主品牌中实力如何?也许从品牌影响力方面无法给出很高的评价,营销方面偏“温和”的推动也并没有给人深刻的印象;于是就出现了关于长安汽车很多不尽不实的评价,比如在技术研发方面“依靠合资外企”。
这种说法在早期还算能够参考,因为初期的自主品牌只能依靠逆向研发;长安汽车确实有借鉴过铃木三菱等机器的技术特点,然而这也都是过去式了。
基础储备长安汽车是自主品牌中比较早开始内燃机研发的车企,作为有军工背景的长安扮演的角色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在研发投入方面的手笔也很大:两个部门,三个中型,七个研究院,来自海内外的近万人研发团队的规模足以说明实力。
这里有一点还是需要说明的,任何技术研发机构都不可能过于“封闭”;成立海外研发机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产品出口必然是未来国产汽车的主力市场之一,现阶段核心企业的产品(涵盖长安)均已远销很多国家。所以在不同区域研发,针对不同需求用户调整产品技术规划是合理的,这与很多过于极端用户认为自主研发应当是“自主户籍”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技术储备:
内燃机设计CAE仿真喷油匹配试验试制机车集成等长安汽车经历了长期的研发投入之后,在至少上述五个研发能力方面属于第一阵营水平。现阶段具备完全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已经有8个系列,排量覆盖1.0/2.0L,且喷油系统具备多点电喷与缸内直喷,同时还有高效率的涡轮增压技术。
似乎具备相同能力的中国车企并不多,长城,长安,广汽,上汽,江淮,比亚迪等企业,与长安汽车现阶段共同撑起了国产汽车在C端的半壁江山。这些企业都已经今非昔比了,其中有些有些产品是超越同级合资汽车的动力元水平的哦。
NE平台长安汽车现阶段的水平做到了国内首家【OEM·平台】,概念可以理解为「原始设备制造商」;也就是可以为能为其他企业代工设计生产发动机,重点是还可以“贴牌”。也就是说长安汽车已经可以是燃油动力汽车领域的代工厂,即使不生产整车也是可以生存的。
而作为OEM基础的正是NE平台,该平台首先具备模块化生产的能力,同时可兼容长安自主研发的湿式双离合变速箱。然而这些并不是重点……
三个核心:
满足6b最高等级排放要求兼容轻混·油电混合·插电混动排量覆盖1.0~1.8LNE平台打造的发动机以小排量增压为主,但是兼容性却非常理想。其中最重要的是PHEV的兼容,长安汽车在电驱技术方面的水平略低一些,与比亚迪的战略合作似乎还在等待全面发力的契机;那么现阶段用优秀的内燃机,似乎提升整体水平也是一种方向,这些机器的水平究竟如何呢?
参考1:JL473ZQ3-1.4T(NE-14T),动力储备达到116kw/260N·m(1500~4000rpm)。在同排量发动机中现阶段还是最高水平,虽然账面数据相当不错,但实际测试中会略有些悬殊;不过问题点应当在于与双离合变速箱的匹配,优化还没有非常理想的程度,调校也略显保守一些。
不过客观评价作为代步汽车动力也已经不错,只是初期的宣传略微有些“浮夸”,这是长安汽车似乎应当注意的问题。
参考2:JL473ZQ5-1.5T(NE-15T),动力储备高达132kw/300N·m(1250~3500rpm)。在奥托循环发动机中,同排量绝对找不到第二台有这种水平的机器了,长安是如何做到这种水平的呢?
NE平台的通用技术部分涵盖350bar高压直喷系统,全可变排量机油泵,TMM智能热管理系统,以及效相当高的增压器。这些技术的集成打造的发动机是没有理由差的,只要能做到指令的稳定则应当好评。
重点:NE系列发动机的参数确实很好,但是调校也确实偏保守;这种设计对于用户而言并不算差,因为性能普遍在同级车中等偏上水平,用户即使挑剔也能够普遍接受。只是决定这种片保守设定有些可惜,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早期JL476ZQCF型1.5T发动机毕竟出现过批次的“机油·增多”问题。原因不论是设计还是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这次事件都给长安汽车带来一定程度的打击;所以后期产品「以稳为先」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长安汽车的品控水平方面也确实有明显进步了。
江陵&东安长安汽车旗下的动力公司有「江陵」*(非江铃)和东安。这两家公司打造的部分商用车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质量表现也是相当不错的;比如465/CB10系列,以及DAM15KR等发动机,这些机器装备的汽车可能会令人有些难以置信吧。
原因为发动机适配车型与品牌很多,包括:长安,五菱,东风,北汽,福田,一汽等诸多品牌的面包车和微卡皮卡。
综上所述,长安汽车在技术研发方面确实有相当不错的水平,NE系列平台会有更多优秀发动机的出现。只是在产品和品牌规划方面应当有所调整,而且在宣发方面需要“保守”一些。关于长安汽车就聊这么多了,供参考。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原创发布
欢迎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650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