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即使销售增速放缓,仍然是每年销售超过2500万台车以上的超级市场。
在新能源车领域,中国又是世界上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市场,2018年虽然车市放缓,但新能源车的销售增速接近100%。
面对这样一个市场,特斯拉怎么可能放弃呢?
特斯拉在中国如果采取进口模式的话,它的售价是不可能降下来的,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去年特斯拉就曾经吃过一段时间关税上升的亏。为了避免关税冲击影响销量,特斯拉在中国的量产是必须的。
最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在新能源车领域和特斯拉的差距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如果特斯拉不做国产的话,在售价上的差距会抵消它的技术优势,中国厂商也会非常快的赶上来。到那个时候特斯拉再想在中国设厂量产也于事无补了。
每年1月的底特律汽车展一直是许多厂商的盛宴,但特斯拉的CEO马斯克可能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场展览下来特斯拉的股价又下跌了2.4%。其实,美国国内一直不乏对其看空的声音,有分析师预计,特斯拉今天的股价可能下跌70%;而著名的浑水基金的创始人近日也表示,特斯拉随时可能会破产!
1. 特斯拉有四大致命伤,美国叫停补贴最要命在不看好特斯拉的人们看来,这家美国公司当前有四大致命伤,而且一个比一个棘手。首先是资金问题,尽管在2018年三季度实现盈利,但特斯拉自2003年成立至今的60个季度里,仅有2个季度实现盈利。据彭博分析,即使进行了裁员和重组,特斯拉仍然在以每分钟6500美元的速度烧钱,而高盛预计,2020年特斯拉需要筹集100亿美元才能活下去。
其次,特斯拉最被诟病的是产能问题。尽管该公司在一直努力提高产量,但2018年第四季度也只交付了90700辆汽车,其中Model 3交付63150辆,仍低于华尔街的预期。深陷产能炼狱无法实现量产目标,公司的现金流和盈利状况也就很难改善,由此引发的投资者的看空和抛售又会加剧这一问题。
正是由于Model 3长期无法大规模量产,马斯克曾在去年11月的一次访谈中亲口承认:特斯拉确实面临着严重的死亡威胁,而解决这些问题极其困难,公司只差数周时间就要破产。他还表示,为了防止特斯拉破产,他不得不一天工作22小时、一周工作7天。
第三, 特斯拉在外部还面临着竞争对手的围追堵截,堪称内忧外患。目前,宝马、大众、福特等传统汽车制造商正在不断加码电动汽车,而诸如法拉第未来、蔚来汽车和Atieva等初创公司也获得了大量的风投资金,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且,宝马等传统车企在成本效益上已经优于特斯拉,在历史积淀、运维服务等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特斯拉已经不是消费者唯一的选择了。
第四,
更要命的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特朗普政府还计划取消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在奥巴马时期,美国每辆新能源车最高可获得7500美元的税收抵扣,美国政府还投入几十亿美元的资金进行财政补助,并修建充电站等基础设施。美国政府对特斯拉更是格外厚爱,不但给了十数亿美元的税收减免和低息贷款,还在内华达州拨出一块980公顷的土地供其使用。
到了特朗普上任后,美国政府的态度发声180度大转弯目标,表示最迟将在2021年停止对电动汽车的补贴政策,理由是电动车不够环保。据悉,从2019年1月1日起,特斯拉在美国的车型的补贴将从7500美元减半到3750美元;为了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保持竞争力,特斯拉不得不选择自掏腰包来补窟窿——全系车售价下调2000美元。
2. 特斯拉在中国建厂好处多,但时机不对?不过,随着中国上海的超级工厂在1月7日正式动工,特斯拉的这些致命伤似乎获得了良方。按照规划,上海工厂一期的年生产规模就能达到 25 万辆纯电动整车,包括 Model 3、Model Y 等系列车型,全部建成运营后的年产能将达到50万辆。要知道,特斯拉2018年全年的交付量也不过24.5万辆,上海工厂的落成将直接补上其最大的短板——产能问题。
至于新工厂资金的问题(近未来两年就要支出60亿美元),马斯克也一点都不用担心。据媒体报道,建厂资金主要来源为上海本地银行的低息贷款,目前已有银行给特斯拉签署贷款协议;另外,中国一家知名地产企业还可能出资20亿美元建设工厂及购买生产线。说白了,在中国建厂的基本上不怎么需要自己钱,这正是极度缺钱的特斯拉求之不得的。
而且,中国方面对特斯拉建厂的扶持力度不是一般的大。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特斯拉仅花费9.73亿人民币,就拿到了1297.32亩的建设用地,每平米单价仅1125元,跟白送也差不了多少。而且,上海市政府已经表态将全力支持特斯拉工厂建设,在政策方面也一再放行,连马斯克都感叹,难想象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开设一个汽车工厂。
不过,对于特斯拉在中国建厂的前景,依然有人表示不看好,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车市增长放缓。据财新报道,2018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780.92万辆和2808.06万辆,同比下降了4.16%和2.76%。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在狂奔了二十多年之后首次出现负增长,特斯拉此时在中国建厂的时机也受到了质疑。
3. 车市低迷?汽车巨头1500亿加仓中国!如此说来,一贯坚挺的中国车市首现负增长,是否意味着特斯拉等汽车厂商是否将经历寒冬呢?其实不然,汽车销量的惨淡不仅仅出现在中国市场,纵观全球,美欧日的汽车销量均表现疲软,部分知名车企的明星车型销量甚至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在美国,曾经占据美国车市半壁江山的传统轿车迎来大溃败——4年来销量下降了约30%,福特、通用等老牌汽车已经被逼踏上了关闭工厂并大规模裁员的道路。彭博社1月13日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新一轮汽车业衰退已经开始》的文章,称尽管总体经济不错,但车市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的至暗时刻。
在欧洲,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这四个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上半年均为零增长,算上下半年的话,欧洲全年的汽车销量下滑了0.04%,为2013年来首次。此外,无论是日本等发达国际市场、还是俄罗斯和巴西等新兴市场,车市的增长都非常乏力。对此,华尔街投行Jefferies发布研究称,欧美车市的不景气是事实,但中国的车辆销售数据放缓只是假象,原因是2017年的基数在政策的影响下过高。
更重要的是,在外界普遍看衰中国车市的大环境下,新能源车却在逆流而上。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5.6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61.7%;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完成98.4万辆,同比增长50.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完成27.1万辆,同比增长118%。
在国家政策补贴逐渐退坡的情况下,新能源车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正说明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而且,中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155量,相比美国这种成熟的汽车市场(每千人拥有857辆汽车),中国车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对特斯拉等厂商来说,中国市场是任何车企都不容错过的。
除了特斯拉之外,总投资170亿元的的上汽大众新能源上海工厂也将于2020年投产,宝马也表示将投资30亿欧元扩将两大工厂,将中国作为该公司新能源车的生产基地。据路透报道,全球汽车巨头计划在未来5-10年内增加3000亿美元的电动车技术支出,其中近一半资金将瞄准中国。
4. 中国经济放缓?只是换挡而已!外资巨头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如果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不够好,他们绝不会大手笔加仓;在他们看来,2018年中国车市的放缓只是进入了换挡期,在新能源领域的加速才刚刚开始。正如汽车在换档的过程中必须要松开油门,中国车市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放缓,这一规律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也适用。
最近,外媒对于中国经济放缓的报道甚嚣尘上,有的国家还担心中国经济失速可能影响本国经济。事实上,中国经济在保持了三十多年年均近10%左右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换挡期,日韩等成功转型的发达经济体无一例外都经历了GDP增速的回落;而且,中国经济近三年来一直稳定在6.5%-6.9%的区间内,遥遥领先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年增量仍相当于印度GDP的三成,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经济放缓。
就像疲软的车市中新能源车一枝独秀那样,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在消费和产业升级上的成绩。今年前三季度,消费对GDP的贡献已增至78.5%,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上升到53.1%;而且,201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达8856.1亿元,除了特斯拉等车企,三星、埃克森美孚、巴斯夫等跨国巨头依然在加码布局中国市场。所以,中国经济的崛起是大势所趋,暂时的低迷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增长,在这个节点上,我们需要保持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