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周一重申,为了实现未来的零排放,公司将不仅会专注于电动汽车还计划开发氢燃料电池。近日,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还透露了该动力系统的一些将会出现在宝马氢动力下一代原型车的新细节。据了解,这款车将不会面向大众市场,它更像是一块通往未来的垫脚石。
燃料电池很像电动汽车的电池,但它用氢燃料取代了锂离子电池来为汽车供能。事实上,宝马的动力系统采用了跟即将上市的iX3相同的电动机。据了解,当驾驶者想要超车或需要更多动力的时候,氢燃料电池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汽车的两个储氢罐可以储存下13磅的燃料,加满大概需要三四分钟的时间。
整个动力系统可以输出374马力的功率,另外加上瞬时扭矩,这样的组合应该会带来非常有趣的驱动。宝马表示,它将在2022年通过i Hydrogen Next--很像X5--小范围地推出这项技术,量产车型预计最早会在2025年推出。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春天要来了吗?
1、2018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投资就在国内各种蠢蠢欲动,2019年的全国两会官方报告更是白纸黑字地直议其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补贴政策和完善基础实施等,市场关注度空前高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春天似乎真的要来了。
2、事实并非这么乐观。
不难看到,这两年国内一直在鼓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无论是学界、产业界还是投资界)基本上是在“纯电动汽车”那波行情里没有抓住机会的,都力图在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世界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扯破嗓子喊喊喊也就似乎可以理解了。
燃料电池其实固然兼具高能量密度与零排放特性,但它也是纯电驱动的范畴。在国内目前的舆论环境中,已经把二者误导成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互斥关系,这对二者的并驾齐驱、共生互补是弊大于利的。
3、从现在来看,燃料电池的发展路线基本上国内外都在做。美国、欧盟、韩国都已经有非常清晰的氢燃料电池发展规划,基本都是在2020-2040年之间,虽然每个地方发展的时间点不一样,但是过程都比较清晰了。
发达国家这此年的产业投入比国内多,从几十亿美元到上百亿美元不等,还未包括企业自己投的。丰田已经投了接近百亿美金。国内从2001年一直到2015年之前一直有国家科技项目在支撑,但主机厂只有上汽在做,产业发展的速度没有国外快。
4、燃料电池车国内市场刚刚起步,技术不成熟,缺乏关键部件,以商用车为主。国内主要是2000年左右科技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时候,依托同济、清华、大连化物所等几个科研机构做燃料电池车的推广示范运营,后面上汽加入进来了。同济大学主要做轿车,清华主要做客车。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都有一些示范运营。上汽从2008年发布基于550的功能样车到到2015年发布950,一共经历了四代车型。到2017年一共有100辆的销售。客车主面发布了上汽大通V80。2018年一汽发布了一汽红旗FCEV H5。国内推广主要以商用车为主,目前最大的困难主要就是关键零部件还没有像国外形成那么大的规模和体系。
5、国内燃料电池车产业发布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四个。一是,电堆低温存储与启动问题还有大量未知数;二是,必须加速研发并降低电池系统的空压机,氢循环系统和高压储氢瓶成本,进而降低电池系统成本;三是,燃料电池大巴车、各种专用车用的燃料电池系统安全标准缺乏,一时半会无法大规模示范运行;四是,各种燃料电池车的安全实验亟待加强。
6、综合并总结一下预判:第一,氢燃料电池汽车固然优点突出,但它看上去很美,真要走到产业化的一步至少得十年的时间,巨大的投入和时间的变数各界玩家扛不扛得住,得自己掂量掂量,空谈情怀的最好尽早靠边站。第二,纯电动经过了十年的铺垫和积累,中国在“三电”方面优势明显,从技术到市场都有了发枪起步的基础,意欲掘金又何必舍近求远?
(智力支持:华安远见投资顾问公司研究团队)
丰田MIRAI应该是世界上第一款燃料汽车,装备有两个大储氢罐,用70Mp的压力储氢,也才能储5公斤,续航500多公里。
现在燃料电池汽车最大的问题就是储氢和加氢。中国储氢用35Mp,体积要大两倍。这个氢罐一旦爆炸破坏力惊人,丰田储氢罐四层构造,成本高。目前燃料电池启动要预热三分钟。质子交换膜贼贵,催化剂用铂,也不便宜。
加氢也是大大的问题,加氢站可以建,但是氢气怎么运到加氢站?远了都漏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