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再有前几年的春天!
第一,前两年是井喷,释放了相当大的购买力
第二,汽车品牌太多,知道的不知道的,电动车等扎堆
第三,国内各城市的交通承受能力
第四,政府没有主导公共停车场,一律向钱看
汽车行业遭遇“至暗时刻”国内车企如何突围?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大宗商品购买力下降。人们手里的流动资金减少加上车市的相对饱和,导致了从2018年开始就凸显的汽车产销双双大幅下降。对于很多国内车企来讲是一个困难时期,但远没到至暗时刻。
首先,汽车作为交通工具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东西。对于汽车的需求只会存在不断迭代更新的现状,随着中国市场逐渐饱和(其实现在还未真的到饱和时期,现在只是经济问题占重要的影响)填补空缺的情况不会再有了,就是所谓的黑马。所以国内汽车企业要搞清楚,未来的市场是以什么力量为主来购买汽车,这一点必须要抓住。只有根据不同的主体力量才能对应推出相应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我出什么产品你买什么产品的态度。那么这样的企业肯定是走不下去的。
举个例子,在大部分家庭以2018年为记录点。此时大部分人都买了车,对于一般情况下假设换车的周期为5年,2023年此时的人都开始换车了,那么车企要抓住换车的特点进行相应产品的推出。打个比方如果是你换车,你想买的第二辆车是什么车?是什么样的车?那么结论就是2023年买车的人是以换车的为主体进行消费。
其次,品质。任何一样产品没有质量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就是个壳。在通常人们的消费观念中,外国品牌就是高端,高质量的代名词。一提到外国品牌就说质量好,说到国产品牌会认为低端,质量差。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国情所决定的。所以国产车企要有突破就必须把质量提上来,不要再一昧的强调压低成本造出高质量的产品。这是违背规律的,现在还有很多汽车企业老总迷之自信的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
常规原料牛肉40一斤,市面牛肉丸25一斤。要么牛肉品质有问题,要么牛肉的数量有问题。当消费者傻的么,品质不好的汽车就是一锤子买卖,第二辆车肯定不会再买这个品牌。
最后,视野。虽然中国不属于发达国家,但是相对于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还是有一定实力,不要把视野局限在国内市场,在亚非拉很多国家中,对汽车还是有很多需求,对于国内市场放缓的境况可以把技术资金往海外市场转移,产品实现输出。毕竟亚非拉还是一块比较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