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处于轿车将要普及化的发展阶段的前期,但国内汽车消费却持续低迷。国产汽车价格下调虽促成汽车的短暂旺销,但汽车销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益的必然增长。为分析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本文从研究汽车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入手,在采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国内汽车消费者需求的优化对策。在文章最后,结合对汽车消费者需求的分析,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全文旨在通过研究消费者需求,从而找出一条使国产汽车从国内消费市场低迷中走出来的道路,2005年我国整车进口关税将降至25%,和零配件进口关税一样,虽然我国在汽车进口上还有很多的政策限制!可以参考下!
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是什么? 中外合资企业一般合作30年限,那30年以后中国怎么办?那时中国真能自强?
合作30年是合同期限,不是说合同到期了就不能再合作了啊!外国车企想要在中国造车卖车必须得进行合资,这就是目前的政策。合资企业确实有很多问题,车卖得多钱赚得多但技术研发贡献很小,不过在中国本土车企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之前还是需要合资车企推动市场发展。
94年与0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有什么区别?各自的侧重点与影响是什么?
从总体上看,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重汽车生产,轻市场环境。原《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着重点在于供给,也即汽车工业生产能力与规模的发展。在解决供给方面,又着重于汽车整车的发展。由于是一个着重于供给的产业政策,因而对具体的汽车生产企业如何发展,甚至具体产品如何发展,做了细致、明确的规定,对市场环境的改善、消费需求的扩大、汽车发展引起的外部经济问题等方面,虽然有所涉及,但是措施和政策不够具体、有力。
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具体表现在:对许多应当以企业为主的事情,做出了比较细致的规定;政策手段的选择方面,比较侧重于行政手段。原《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政策手段中,直接管理手段比较多,间接管理的诱导性手段比较少。
与国际脱轨。在政策手段的运用、组成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不够,存在着诸多与WTO有关条款相矛盾、抵触的规定与政策。随着我国加入WTO,并且逐步落实有关承诺,这些规定与政策自然失去了效力。
对民营企业重视不够。原《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覆盖面主要是国有企业与合资企业而且是其中比较大的企业,对民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