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大地流金,万物呼晴”。为深入推进轨道交通装备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企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中车、中国铁道学会轨道交通装备分会与车辆委员会于9月17日在北京共同举办“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中车智能制造业务创新论坛”。
咨询记录 · 回答于
双碳策略对智能制造产业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大地流金,万物呼晴”。为深入推进轨道交通装备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企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国中车、中国铁道学会轨道交通装备分会与车辆委员会于9月17日在北京共同举办“轨道交通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中车智能制造业务创新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数字赋能‘双碳’战略 打造绿色交通典范”,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汤广福以及来自中国中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树根互联等各界的12位行业内外大咖齐聚中车,共同探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清洁能源、智能制造、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轨道交通装备应用中的新方向、新方案和新场景。
论坛由中国中车总工程师张新宁、中车集团专职外部董事王勇智、中国铁道学会车辆委员会副秘书长田葆栓、中国中车科技质量与信息化中心主任于跃斌共同主持。
中国铁道学会副秘书长田京芬、国家铁路局设备监督管理司司长郭福安等领导出席论坛并致辞。田京芬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汇聚各方专家智慧,要更加明晰我国交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后疫情时代主动融入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积极识变、主动应变、勇于求变。郭福安在致辞中表示,在“交通强国战略”与“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下,铁路低碳转型发展也越显急迫,在铁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环节都需贯彻生态保护理念,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发展。
CRRC
中国中车经历了“十三五”期间的集中建设,产品智能化以及智能制造已初见成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王军表示,智能化、集成化、平台化、轻量化、绿色化是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轨道交通行业变革,以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将大大提升列车控制系统、车地数据传输系统、车辆智能运维系统的数字化及智能化水平。
中车将勇担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重任,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数字化,重点开展数字化精益企业建设、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智能化车间及数字孪生工厂建设、数字化客户服务平台和智能运维服务平台建设,以数字化手段为依托,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向产品+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
CRRC
李培根立足于数字新基建,从数字化技术助力绿色制造的角度出发,做了题为《数字化技术助力企业低碳发展》的学术报告。他从企业应用的视角分析了供应链低碳运营实践框架,同时展示了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优化使用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最终提出低碳转型问题涉及到了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供应链且存在较大优化空间,解决此问题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有力支撑。
CRRC
汤广福从新时代我国能源发展的方向出发,针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面临的问题,做了《数字化助推电力能源转型发展的思考》的学术报告。他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及我国电力能源结构转型现状,深度研判了我国电力系统转型正面临新能源发电占比增大、源网荷协调困难、用户侧供需互动需求加大、数字化支撑不足的四大挑战,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最终指出数字化和电网技术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