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传来了新消息,欧盟委员会经过27国表决后决定,允许英国拖延至6月30日脱欧。而英国方面,首相特丽莎·梅则接受了这一协定。这意味着脱欧变成了拖欧,现在变成了一拖再拖。而英国脱欧闹剧的第一季,也大概结束了。接下来是,6月即将开始的第二季。
不存在任何国家或者政客力挽狂澜的说法题主所说的力挽狂澜这一概念是不存在,特丽莎·梅与英国议会之间的矛盾,是在有协议脱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哪一利益群体的利益,而欧洲与英国之间的矛盾,是在脱欧的情况下,如果最大限度地满足欧洲地利益。
因为脱欧,是英伦人民全民公决地结果,是政府发起且认可地民众公决协定,具备国家法律效力。除非进行第二次全民公投,否则脱欧是英国必须会发生的情况。没有哪个英国政党敢冒着被英国人民抛弃的风险敢呼吁进行第二次公投。
所以,脱欧一定会发生,但是什么时候发生,就是欧洲权力的游戏。从第一季脱欧闹剧来看,英国已经两次拖延并且超过了限定日期,第一次是3月29日,第二次是4月11日。目前大家记好,下一次的截至日期是今年的6月30日,上半年最后一天。
英国政坛内部,欧盟内部,英国与欧盟的三对矛盾英国政坛互掐
英国政坛内部的矛盾主要来自于执政党保守党与最大在野党工党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原因是特丽莎·梅所在的执政党保守党倾向于无协议脱欧,或者低限度协议脱欧。而工党则要求执政党在协议设定时必须保证英国工人的利益,所以关税协定脱欧,或者深度协定脱欧,成了英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也算清理之中,因为多年的欧盟形态,使得英国国内的资本势力形成了三种形态,一种是深度与欧洲合作,一种是浅层与欧洲合作,最后一种是与欧洲企业竞争。在这种生态之下,亲欧企业不愿意因为脱欧之后负担劳动力成本的迅速上升以及欧盟关税的负担,浅层合作企业不愿意承担脱欧之后的国界效应带来的市场隔阂与金融负担,而敌欧企业则希望彻底无协议脱欧并通过关税的形式让自己得到保护并享受价格差。
其中典型的敌欧包括渔业,教育业,保险业和军工;浅层合作包括旅游业,餐饮,房地产与文化产业;亲欧企业则包括运输,运输服务,银行与金融业。
德法在欧盟内部意见分歧
德国和法国在欧洲内部是深度合作的盟友,但是在脱欧的议题上,德法两国虽然没有影响感情但是分歧较大。其中德国主张英国无协议脱欧(要滚就赶紧滚),而法国则希望有协议脱欧(尤其是关税方面),其中原因是德国在金融,制造业与运输业方面,已经与英国形成竞争关系;而法国则在广阔的西部英吉利海峡沿岸,与英国方面有着诸多的合作与自贸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希望留下协议以便能够占到英国的便宜。
英国与欧盟的矛盾
英国民众希望脱欧是为了自己引起为傲的NHS(全国医疗保障系统),以及更多本土就业。而英国政府脱欧则是诸多对于欧盟的小情绪和自己私利,其中小情绪就包括英国作为欧盟第三强国家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话语权分配,同时英国自身的经济影响力正在不断被欧盟吸取和温水煮蛙。私利方面则包括英国希望借助美国着力自身经济增长与能源输出转型的快车,在欧洲大陆占据有利地位。说白了,英国希望成为未来美国在欧洲市场的第一经销商和代理商,不论是能源,制造还是重工等行业。
多对矛盾的共存和强势博弈,就导致了英国政府与议会,英国政府与欧洲两套政治机制的超负荷运转,而英国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猛烈博弈,英国政府与欧盟之间的谈判无果,正是政治机制无法协调矛盾导致矛盾溢出的真实先照。打个比方,一个政治体制与机制就像是装水的杯子,水就好比利益矛盾,当水太多溢出了杯子,那么杯子自然就成为了无效化摆设。
下一季的脱欧英剧,将在5月末回归,让我们准时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