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往大型运动会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等东部城市,中西部城市尚未举办过大型盛会,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向内需消费的转型,中西部渐渐显示出后起之秀,成都、武汉、重庆、西安、郑州、贵州、昆明等中西部城市经济增长强劲、城市建设发展良好,有举办大型盛会的基础。
2、成都是全国第六座国家中心城市,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对外交往中心!近些年连续位列新一线城市榜首,网红城市,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3、从城市规划上来讲,成都提出努力申办2032或2036年奥运会的目标,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是一次很好的演练,举办过大型盛会是申奥成功的一块重要敲门砖!
1,加快城建更高水平发展,
2,加快轨道交通通达便捷
3,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
4,城市商贸越来越繁荣。
有人了解四川自贸区吗?自贸区的建立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时隔一年,作为奠基四川长远发展大格局的“四项重点工程”,自贸试验区建设情况如何?做出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成绩?
3月31日,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商务厅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欣、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筱柳、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强交出了一份答卷。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周年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刘欣介绍,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四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蹄疾步稳,改革红利加快释放,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实现奠基性高位开局,四川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2017年新设企业2.2万家、注册资本310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04家、占全省总数的1/3强,自贸试验区片区所在的成都、泸州两市2017年进出口增长49.1%。预计挂牌一周年,累计新增企业3.4万家、注册资本近400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0家以上;成都、泸州两市今年1—2月进出口增长25.5%。
成绩亮眼
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
从顶层设计相关政策上:
四川自贸试验区建立起“三级联动”管理架构(省本级实现“1+42”,成都市实现“1+4+8”,泸州市实现“市区一体、三区合一”),编制“6张清单”,构建“清单制+责任制+督查制”模式。
省政府相继制订自贸试验区《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建立起“鼓励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机制。
中国-欧洲中心
从改革试验任务落地上:
中央赋予四川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全面启动,形成200余个实践案例,其中首创案例28个。21项典型经验上报国务院联席会议办公室,率先在全省复制推广。
从“放管服”改革上:
首批33项省级管理权限下放各片区,99项“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有序推进。现在全国开办企业平均要22天(部分发达国家只需不到一天)。
川南临港片区组建行政审批局,审批效率提高80%,集中办理行政许可371项,其中158项“最多跑一次”、15项“一次都不用跑”、26个许可事项1小时办结(青白江区、双流区已获批成立行政审批局)。
依托“互联网+”实行商事登记异地直通互办,办证时间压缩至最快3个工作日。
青白江片区“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实行一个部门集中审批,压缩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近140天(由197天缩短为60天)
天府新区片区“大部制”改革将23个机构精简至16个。
成都区域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事中事后监管改革,取消各类证明298项,探索国地税联合办税。
青白江片区成立大市场领域综合执法机构,高新区块成立环境保护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
在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中率先获批设立自贸试验区人民法院,川南临港片区法庭正式挂牌。
天府国际基金小镇
从投资贸易便利化上:
外商投资企业备案与工商登记实现“一窗办理”,99%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备案材料减少90%以上。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并拓展特色应用功能,首创海关“互联网+企业注册”服务,实施关检联合查验区“一次查验”模式,“批次进出、集中申报”改革减少报关单量94%,成都关区进口、出口平均通关时间7个小时、0.6个小时,较2016年分别压缩53.5%和49.6%,通关效率分别居全国42个关区的第3、第8位。
出台支持自贸试验区外籍人士、商务人员出入境“15条便利化措施”,港澳团队旅游二次签注时间从5个工作日压缩到两分钟。
泸州港获批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泸州港、宜宾港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期限至8月13日)。
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 摄影:张牟科
从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上:
开展宜宾临港经开区参与川南临港片区协同改革专项行动,34项改革任务落地实施17项,协同引进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宜宾港成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首批4个试点市之一,发布川内首张“十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建立川粤自贸试验区合作机制,与广东等17个城市开展政务服务异地互办合作,与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开展集拼集运联动试验,与昆明、六盘水共建无水港。
双流国际机场国际航线达到106条,2017年跨境旅客流量突破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4万吨;成都国际铁路港国际班列开行1012列,进出口货值增长3.6倍;泸州港开通直达日韩、台湾、香港近洋航线,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5万标箱。
成都自贸试验区与川南临港片区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
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筱柳介绍,成都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全面启动155项改革任务, 84项任务133个试验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各项改革试验实现高位开局。探索形成141个示范性改革实践案例,其中9个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11个案例拟报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争取国家部委及中央驻蓉单位等出台自贸试验区专项支持文件38个,推动市级各部门和落地区域2017年出台各类支持政策64个。
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服务中心
顺丰无人机总部基地、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产业园、四川国际飞机发动机保税维修基地、马来西亚国家馆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2017年,成都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41.8亿元,同比增长45.4%,增速高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位。截至目前,成都自贸试验区实现新增注册企业23817家、注册资本3313.8亿元,其中新增外资企业281家、注册资本22.6亿元。
中国(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 摄影:李钰壕
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强也在发布会上介绍,挂牌以来,川南临港片区按照《总体方案》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围绕“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国际化、监管法治化”,突出水港特色,着力推进“海关、海事、检验检疫、外汇管理、税务、政务服务”六大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建设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中国海关大楼 摄影:李晓林
一年来,《总体方案》中涉及川南临港片区的141项试验任务已推进实施138项,复制推广一二批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164项,形成创新成果120项,16项制度全国首创。2017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39.3亿元、增长5.8倍;今年一季度,预计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6.5亿元、增长24%。
《通向世界之门 》泸州港大门 摄影:程世军
刘欣表示,下一步我们还将致力于高位推动“全面开发开放引领性工程”,加快构建“五大制度创新体系”,深入探索差异化试验路径,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协同开放格局,建立完善“五大支撑性平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突出内陆特色,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努力闯出一条内陆自贸试验区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新路。
一年时间,撸袖奋进,一份答卷,汇报于民,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不懈努力。这份成绩,您还满意吗?
更多资讯请下载“四川发布”客户端或关注“四川发布”微信、微博获取。
迄今为止,四川首批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面积已经达到988.67公里,力争到2020年,在四川省还将继续培育打造15个协同改革先行区,使得先行区扩大超过20个以上。
表1 四川“6+1”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
1 自贸区要创造条件引入国际著名猎头公和机构
“猎头”又被称之为人才寻访服务,是国际上十分流行的人才引进方式。国际著名猎头公司一般拥有广泛的国际高端人才脉络资源,提供人才评价、调查、协助沟通的顾问咨询服务,主动寻找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各领域高端人才,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风险小的有效方法。
我省自贸区短短三年试验时间要出成果,全部依靠培养本地人才时间成本太高,耗不起,通过猎头公司市场化手段全球选才,引进重点行业的高端人才是高效选项。国际著名猎头公司的引入,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成熟的运作模式、多样的服务类型和活跃的竞争机制,给自贸区发展引入更多人才的同时,也能带动人才服务行业的发展壮大。
2 自贸区放宽人才租赁政策,建立“柔性”引才机制
通常情况下,“高精尖”人才更愿意到东部沿海去工作,因为这些发达地区是信息资讯的汇聚地,而且有着更好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四川内陆自贸区可以放开人才租赁市场,采取柔性引才机制,让更多人才为我所用。
采取不改变人才的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围绕自贸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需要,租赁所需的各领域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急需紧缺人才,为建设内陆高水平自贸区提供智力支持。
3 建立自贸区人才发展观察中心,紧密关注潜能型人才的引进
自贸试验区人才发展观察中心能更好的跟踪了解企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把握发展趋势,立足需求导向,提高人才服务的前瞻性和实效性。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多已经获得了发达国家较高的身份地位、薪酬,并有稳定的家庭和人脉资源。
因此,如果引进这些人才对自贸试验区也会有很高的待遇要求,引进成本会非常高。如果能重视引进海外其他层次人才,在其来川后,给予其成长过程中的支持,帮助其实现创业创新梦想,使潜能转变为显能,往往能成为更为稳定的人才资源。
4 提升自贸试验区所在城市的国际化人文环境
四川自贸试验区所依托的西部中心城市———成都,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在这几个方面提升国际人文环境:一是完善文体基础设施,全方位打造人文硬件环境;二是优化国际人文软环境,营造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的人文环境,体现四川自贸试验区文化品牌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三是推动自贸试验区天府新区片区建设宜居的国际新城区,鼓励国际人才参与社区治理;四是化解国际人才在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体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