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系统已经融入建筑行业 ,实现计算架构等创新实践,“机器人工匠”与人一起探索建筑技术和制造中的智能。计算架构的创始人Michael Hansmeyer和Benjamin Dillenburger正在研究这些发展开始产生的新的美学语言。架构处于一个转折点,计算和制造技术的进步融合让我们创造出迄今为止无法想象的形式的架构,具有看不见的细节水平,产生全新的空间感。
由AI软件开发的3D打印技术有可能为二十一世纪的建筑师提供一种截然不同的美学语言,催化了细节和装饰的复兴,而由于传统工艺的减少,制造巴洛克风格的技术现在很少见。Hansmeyer和Dillenburger在伦敦超级材料展上,用砂岩3D打印的建造了一个复杂的石窟。砂粒的形状是由一系列由实践定制设计的算法来安排的。该技术开发与传统石匠有显着不同的形式。该项目的目的在于表明现在可以用砂岩规模化印刷建筑的房间,3D打印也可以用于修复雕像。
机器人在建筑施工现场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主要涉及人力资源和物流。他们的应用将很快扩大到砌砖,混凝土配料,焊接和拆除。未来使用的另一个例子可能包括与BIM合作,在棘手的过程中识别缺失的元素并实时更新AI。例如,政府牵头的基础设施举措等大型项目可能率先应用该技术,其次是私营部门的中型项目,如文化建筑。施工现场面临的挑战将使人工智能机器人脱离实验室。悉尼大学AI和制造研究员Robert Saunders认为,机器人擅长重复性工作,并且能够处理可靠反应的材。他们试图开发能够学习如何使用非线性方式工作的材料的机器人。
人工智能对设计的影响绝对是巨大的
在老一辈设计人员来看,人工智能是工具,只是更方便了,但是我们告诉你,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而且是思维上的。
以前的技术人员1年才能入门,3年才能担负重要任务,10年才能成为大咖,成长路线及其漫长,而且一条道走到黑,很难跨入另一个领域,比如说你是设计齿轮传动的,那么你就对冲压件设计几乎是文盲状态。
另外一方面技术语言很多人不懂,举例说设计人员经常看的蓝图,它需要看图人有很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你没有这方面的训练,看着就是天书。
未来人工智能虽然不想金融行业冲击那么大,但是很多环节会让门槛很低,举例说以后客户交流都是三维形式展示,不会有行业的“黑话”信息传递不再是障碍。
人工智能导致设计门槛降低,设计成为社会性工作,也就是说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也许和你的文化程度没有关系,只要你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你就能成为设计师。
大家不要小看设计工作的社会化,也许将来公司没有设计部门,设计都是在协作平台上完成的,某项产品的核心不再是你技术含量有多高,而是社会对你投入关注,对你的付出有多高,技术不但是透明的,而且技术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