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释放数据,小幅度回暖的自主品牌,长线层面想要重回40%份额大关,仍然难度较大。
数据显示,9月乘用车销量达到206万台,同比增幅达到8.9%,为今年最高数值,但与行业较大攀升幅度相比,自主品牌仍然处于低迷状态。
自主品牌市占率仍然稳定在35%左右,涨幅微弱。
这意味着行业的重头戏,依然是合资品牌在舞蹈,自主品牌在这个市场中,依然是个不折不扣的配角,自去年份额狂跌40%以内之后,自主品牌且不要说冲高,即便想要重回40%大关也当期无望。
中国乘用车市场消费结构发生明显转变。
自主品牌本身方面,随着二线自主品牌的持续消耗甚至消亡,当年遍地皆企业的情况在当下已经完全不同,二线自主品牌消失殆尽,一线自主品牌重新整合资源瓜分二线市场。
过去两年,不少自主品牌消失不见,意味着在推起自主品牌大盘这件事儿上,?整体阵营是缩小状态,那么拉升至40%份额的重任,事实上交给的是头部企业。
另一方面,合资品牌不断推进战略。
本田、大众、丰田、日产、通用乃至现代六大阵营加码投放技术,从产品更替速度,技术落脚点上来看,显然合资车不仅仅疯狂发布新车,而且价格更低,竞争力更强,秉承下行市场中放大消费价值的理念,优胜劣汰法则将会更加明显。
事实上,在结构升级结束之前,自主品牌的份额想要提升依然难度不小。
合资向下时代,压力是必然的,这份压力必然会转嫁给一线自主品牌,这些企业有着拉动行业快速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长城、长安、吉利三大品牌未来几年挑战要比想象中的更大,一方面原因三家品牌都有着百万基盘,必然是合资品牌瓜分市场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这些企业本身需要拓展,如何在增量困难的市场中,与外资品牌抢夺市场是个问题。
事实上,任何一个市场都没有像国内一样,拥有百余家汽车品牌,淘汰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日本、德国、美国拥有汽车品牌并不多,事实上其也经历过自己的淘汰期,当下我们正遇到自己的转型期,淘汰产品力不济的企业,只有如此才能够在市场中拿出更强的企业,保证整个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
份额,事实上是没有那么重要的。
目前自主品牌要规避的是大而不强的局面,过去我们就是这种状态,虽然销量大,但经不住市场考验,2018年开始市场稍稍收紧,自主品牌便溃缩明显,这意味着过去服务消费者的多家企业,事实上是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
而保留下来的企业必然能够更好的成长,二线品牌丢失份额之后,必然会有优秀的企业站出来接替,从目前三大自主品牌增量幅度来看,这些才是自主市场的灵魂。
虽然我们在说,9月份只有1/3左右的人选择了国产车,但必须要了解的是,这是自主品牌从大而不强向大而不强转型的必经之路,只有淘汰劣质自主品牌,才能让优秀的自主品牌,有更好的发生机会,有更好的证言机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