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能够更细化一点,可能会更好一些。比如自动驾驶的数据具体指哪方面的数据?所有人指的是:车主?乘客?制造商等?
简要说下我的观点,自动驾驶数据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在行驶过程中,收集的路况及场景数据。该类数据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提高自动驾驶的策略能力,以实现车辆能应对更对的场景。这类数据其实给oem制造商即可,即便车辆的车主了解了意义也不大。
2.行驶在道路上时的车辆通用交通辅助数据,例如过十字路口的车速、达到十字路口的时间,是否要变道等,这些信息可以并有必要然后所有交通参与者都知道(未来或者是智能交通平台),以便时交通运行更高效
3.车主个人的隐私信息,比如什么时间点去了什么地方,在车上的谈话信息,车辆乘坐了什么人。这些个人属性前相关的信息是需要绝对保密的。即使车辆制造商能获取该类信息也必须不能作为任何他用。例如腾讯理论上是可以获取所有人的微信聊天记录的,但是腾讯绝对不能公开或利用该信息。
关于汽车的无人驾驶数据的开放问题,个人认为不应该对所有人开放,至少不应该全部对所有人开放。
谈到这一点有必要分享一下关于汽车无人驾驶的相关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现在来看无人驾驶是汽车行业的趋势,而且在可预测的时间内能够实现。汽车行业内部普遍能接受的预测是:大约在2030年世界上第一部禁止人工驾驶的法律法规会颁布。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法律明文规定:在某些路段如高速、城郊等快车道上人工驾驶是违法行为。
当然预测只能是预测,但是无人驾驶技术的确受到了各大科技公司的重视。
现阶段来看特斯拉的无人驾驶(辅助驾驶技术)有一定的优势和经验。但是前几年美国一起车祸将谷歌无人驾驶技术的路试曝光于众。据说谷歌的无人驾驶技术的汽车已经进行了相当可观和规模的路试。
国内的各大科技公司也成了智能汽车的造车新势力。科技公司的加入无疑对推进智能汽车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但是对于无人驾驶技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理念有所不同。欧美国家的无人驾驶技术是依赖于车辆自身,即通过车辆自身的传感器完成对于路况、车况的检测和驾驶。但是我国无人驾驶技术理念是依托互联网云端数据完成自动驾驶。即车辆通过调动云端路况数据和终端车辆反馈数据,再结合车辆本身情况完成自动驾驶。
两者关于无人驾驶技术理念的不同来自于各自的人口密度、道路情况等。很难说孰优孰劣。中国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建设网络云端的单位成本较低,车辆终端众多利于数据收集,而欧美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但未来5-10年5G时代的到来会加速中国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而且中国对于无人驾驶技术的理解也更加适用于5G通信时代。从这个角度来说无人驾驶技术的数据更不能向所有人开放,相信未来关于云端的无人驾驶数据会有权威的第三方来监督运行、分配、共享。即先确保数据的安全再谈数据开放。
但是现阶段,无论是进口车还是合资、国产车的无人驾驶技术都不能过分依赖。因为路况、车况、行人素质等都没有达到契合无人驾驶技术主导车辆行进的地步。
以上。如有帮助,深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