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离国际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亚洲都很难走出,何况世界,第一是钢材的稳定恒温炼钢技术,第二整车设计技术,零部件品控,还有品牌形象战略,【中国制造只有造,没有制】“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所谓“制”是规范、标准、工艺、流水线、设备,但这些都是进口的,不是我们的,“制”不是我们的,“造”是我们的。所以中国没有完全工业化,制造只是造,没有制,“制”只是人家的。最根本的基础,被快速赚“钱”掩盖了。
由于他国对汽车技术的专利控制,基本不对外提技术专利,以前也不会以技术合作的形式与国内车企做技术交流。
因为汽车工业是战略性产业,纵观二战、中东战争等,军队的坦克、战车、运输车等陆地作战单位,基本都由现在名气的车企制造,谢尔曼由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制造,德国的坦克发动机很多都由迈巴赫制造,英国的百夫长用的是劳斯莱斯发动机。有些企业不仅产生战车,还生产飞机,比如奔驰发动机用于梅赛斯密特战机,三菱重工生产的零战,等等等,太多不列了。
之所以说这些,是想让大家认识到,车企不仅仅是车企这么简单。每个车企,都可能成为国家的兵工厂,大家可能要问:我国的车企似乎没有制造坦克、战车的经验?其实我国的大部分车企是在和平时期建立的,且处在被外国技术压制的年代,国外的主力生产企业对新中国基本不会提供、销售技术专利。要知道我们是社会主义、它们是帝国主义,一旦我们哪天国力变弱,难免又会受到这些帝国主义的威胁,它们怎么可能希望看到中国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所以想依靠国外的技术来壮大自己的汽车行业是不太现实的。
大家肯定都知道“合资”这个词,国家通过这种方式把外资吸引进来,不提供技术这没办法,但想办法让他们把产品卖进来,这样至少我们的企业就有了机会去分析它们的产品。然而这些外资也不是白痴,他们向合资企业提供的部件、设计基本都是淘汰产品,至少不可能是它们手头里先进、成熟的产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大众捷达,和“进口”朗逸(只有中国有)。
而进几年,情况有所不同了,很多中国企业都开始研发出了自己的核心部件,比如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个别车企甚至发展出了整条产业链,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因此而大幅度降低(大家一定知道我说的是谁),目前最直接的差距在哪里?其实是外形设计!幸运的是外形设计并不像被技术压制那样难以突破,只是成本比很高,所以大部分国内的车企干脆直接抄袭了国外的外形。当然这样抄来的车形,在国内卖是不成问题的,有保护嘛,但如果想卖到国外,就不可能了,分分钟被告侵权啊!
深圳某车企今年挖来了前奥迪的设计师沃尔夫岗•艾格,看起来是打算向国际进军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日子并不会太远,3年左右应该就能看到我国的汽车卖向欧美,进军世界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