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采购“从紧”
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额的减少也佐证了其要利用“整车特征”败诉重回KD老路的猜测。全球咨询机构PAC集团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通用、丰田、福特3家汽车巨头在华的零部件采购额将比预期值减少80亿美元。2010年,3家汽车巨头在华的采购额可能将减少160亿美元。相反,跨国公司又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汽车零部件。在前不久举行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开始之前,中美之间一项有关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未来两年向中国出口总额达22亿美元的协议已经签署,其中包括汽车零部件对中国的出口。很显然,通过减少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跨国公司将铺平向中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路,从而实现下一步的目标。
放缓投资,减少采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始实施“从紧”战略。
是什么导致跨国公司在华纷纷采取“从紧”战略?“整车特征”案终审结果11月公布,跨国公司在华零部件投资放缓,两个有紧密联系的现象同时出现,不可能是一种巧合,甚至可以说,这是跨国公司为了下一步在华战略未雨绸缪的结果。因为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在中国投资只是一种方式,他们希望同时能够向中国出口大量零部件,来维持自己丰厚的利润。同时,中国对进口整车征收25%的关税,对汽车零部件却只征收10%的关税,因此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大量向中国出口汽车零部件,在中国组装完成最终销售,这样变相规避了至少15%的关税。如此一来,跨国公司为什么在“整车特征”终审前夕放缓投资、减少采购,转而谋求向中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