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宋的江淮防线
北宋大。
南宋国土面积 约200万平方公里(1141年)。北宋国土面积 280万平方公里(1111年)
南宋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北界却因金人的入侵而大大南移了。南宋初,金兵一度攻入今湖南、江西和浙江三省的中部。
绍兴九年(1139年,金天眷二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成立,双方确定以当时的黄河为界。但次年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陕西。
绍兴十一年(金皇统元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秦岭以南。以后虽有局部变动,基本稳定在这条界线。
2. 南宋江淮战场
金国建立后,频频向外发动战争。继辽国灭亡后,又发起了对宋的攻击。金太宗天会五年(1127),北宋灭亡。随后,金为进一步掠取中原,从1127年起先后数次南下,向宋发起大举进攻。
天会六年(1128),金军发兵直逼扬州。南宋高宗逃往江南,金军占领建康府。天会八年(1130),金军撤兵时,遭遇宋将韩世忠堵截,在黄天荡被围困40余天后才得以解围。建康随即被南宋收复。天会八年(1130),宋金发生川陕之争,宋军不敌,在富平惨败——金的作战方针自此发生了转变:由全面进攻,改为东守西攻,集中力量进攻川陕。这样能够控制长江上游,为从西北进军,迂回包围南宋创造有利的条件。
金军在攻克了陕西后,打算进兵四川。
宋军失利后退守和尚原等地,凭险设防,阻止金军入川。
天会八年(1130)冬,宋川陕宣抚司都统制吴玠鉴于和尚原与后方距离遥远,担心军粮不继,难以持久,便亲率守军主力退屯仙人关,控制入川的隘口。吴玠在仙人关右依山据险修筑了堡垒“杀金坪”,与仙人关互为依托。
次年冬,金军元帅左都监完颜宗弼率军攻占和尚原,守将吴璘(吴玠之弟)率军退屯阶州。吴玠又在仙人关险峻之处设置第二道防线。
天会十二年(1134)二月,完颜宗弼与陕西经略使完颜杲(即撒离喝)、伪齐四川招抚使刘夔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宝鸡等地,集结10万大军,进攻仙人关,决定以此为突破口,进军四川。
金军在仙人关以北的铁山凿崖开道,顺岭东下直奔“杀金坪”。在“杀金坪”,金军扎营40余座,与宋军展开对垒。退守阶州的吴璘闻讯后,立即率部赶来增援。二月二十七日,金军开始进攻仙人关,被吴玠军击退。随后,金军架炮数十座攻击宋军,并架起300座云梯攻“杀金坪”营垒。宋军在吴玠的率领下,用炮石、长枪、撞杆对抗。双方展开激战。
完颜宗弼久攻不下,于是将军队一分为二,亲率精兵进攻东侧,骁将韩常则率另路袭击西侧。轮番与宋军厮杀。宋军退守第二道防线。金军接踵而至,精兵身披重甲,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宋军以强弓劲弩进行还击,金军被击退。
三月,完颜杲集结兵力攻营垒西北楼,纵火焚烧楼柱。宋军持长刀、大斧,左右冲杀,再次将其击退。夜里,吴玠乘金军疲惫,在四面山头燃起火把,鼓声震天,率精锐部队分兵两路冲入金营。金大将韩常受伤,金军死伤数万。次日,金军打算改道七方关、白水关入川,被宋军识破。吴玠暗派精兵迂回敌后偷袭,金军溃败,伤亡惨重。
完颜宗弼在仙人关接连遭失败后,被迫撤军。宋将吴玠乘胜追击,收回了凤州、陇州以及秦州失地。
同年五月,宋廷派大将岳飞率军反击,成功收复襄阳府等地。九月,完颜宗弼与伪齐政权合兵进犯西淮,遭遇岳飞、韩世忠军抗击。不久,金太宗病危。金军再次撤退。
天眷二年(1139)秋,完颜宗弼发动政变。他撕毁了刚刚订立的宋金和约,杀死了主持和议的大臣,执掌军政大权。次年五月,他发动大军,向南宋发动全面进攻:完颜杲率军进陕西,孔彦州取开封,王伯龙进军陈州,李成下洛阳,他自己亲自率领主力部队直奔亳州、顺昌府。
此时,南宋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正率领八字军和殿军卒3万余人在赴任的途中。经水路到达顺昌(今安徽阜阳)时,刘锜得知了金军已经攻占东京开封,且前锋距离顺昌只有300里的战报。他与知顺昌府陈规商议决定,在顺昌府就地坚守。宋军情绪高涨,“男子备战守,妇人砺剑”,企盼与金军决一死战。
五月二十五日,金军大将韩常和翟将军的兵马首先到达顺昌城外,在城北30里的白沙龙涡安营扎寨。金军派出数十名游动骑兵涉过颍河,到顺昌城下探听消息。刘锜设下埋伏,活捉了两名骑兵。从他们口中探听到了金军的情况。当晚,刘锜派遣千余名士兵偷袭敌营,金军不防,被杀伤数百人。
二十九日,金军包围了顺昌城。刘锜大开城门,四面出击,城上的守军与冲锋陷阵的将士配合作战,用弓箭射退金军,并乘胜追击。金军被杀伤无数,很多士兵被追进河中溺死。当晚,天降大雨,宋军500人趁雨势偷袭金营。金军乱作一团,士气大伤。
六月,完颜宗弼统帅大军攻打顺昌城,再次将其包围。
宋军在颍河上游和城外草中撒播毒药,金军人马纷纷中毒,战斗力被大大削弱。宋军趁势分派部队轮番出城作战,金军不敌,死伤近2万人。宗弼不得已,退兵城西扎营休整。由于一直天降大雨,宋兵又不断派人来袭击,军中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宗弼无奈,六天后引兵撤离顺昌城。
顺昌之战后,金军退回东京。
宋廷派大将岳飞乘胜北征收复中原。
天眷三年(1140)闰六月,岳飞先后收复颍昌、陈州、郑州、洛阳等重镇。金军的东西联系被切断,形势紧张。
完颜宗弼为了扭转战势,利用岳飞军一路北上、孤军深入之际,亲率1.5万骑兵,奔袭岳飞驻地郾城,企图一举摧毁岳飞军的统帅机构,粉碎其反攻计划。
七月,金军进至郾城扎营列阵。
岳飞探明了金军情况,派岳云率亲兵与金军鏖战,再派骁将杨再兴出击。双方激战之时,岳飞亲自上阵,射杀金兵无数。宋军士气大振,奋勇抗战。
完颜宗弼见久战不决,派出身披重甲的“铁浮图”、“拐子马”精骑师参战。岳飞派步兵持提刀、大斧入阵,砍斫马足。金军再次陷入被动。从午后战至天黑,伤亡重大。完颜宗弼整合残部仓皇撤离。
郾城失利后,完颜宗弼耿耿于怀,为了扭转战局,又率军攻取与郾城、颍昌相邻的临颍城。然而,再次遭岳家军的猛烈进攻,失利后退守东京。
宋廷没有乘胜追击,于皇统元年(1141),同金达成和议。
此后,双方在力量相当的情况下,维持了一段较长时期的稳定局面。
泰和六年(1206),南宋宁宗当政时期,主战派的伐金论调甚嚣尘上。总揽军政大权的韩侂胄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向金发起北伐之战。虽然声势浩大,但由于诸将不协很快败了下来。金军乘势南下。宋廷迫不得已,杀了韩侂胄,再一次求和。
随着北方蒙古的崛起,金与蒙古的战事不断升温。金的国力衰退,已大不如前。
为了弥补在战争中的损失,金廷于贞祐五年(1217)分兵向南宋的川陕、荆湖地区发起进攻,均被宋军击退。兴定三年(1219)正月,金国以仆散安贞为统帅分兵三路,倾其全力在西自川陕东至江淮的广大地域,向南宋发起全面进攻。在大安军(今陕西宁强西北)、枣阳(今属湖北)、濠州(今安徽凤阳)等地相继失败,全线进攻南宋的计划彻底破灭。
宋金战争前后持续了百年之久。最初,金的国力处于上升阶段,意气风发,战事连连告捷,直至灭亡了北宋。后期,由于战线的拉长、拓宽,诸多的问题逐渐暴露。随着金国鼎盛时期的衰逝,轻取偏安一隅的南宋,统一南北江山,终于成了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3. 南宋三道防线
雄州瓦桥关、霸州益津关、淤口...关
❶瓦桥关:于五代初设置,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后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收复瓦桥关,置“雄州”。益津关设置“霸州”取“雄霸北方”之意。成为宋朝防辽的北部防线。
❷益津关:始建于唐朝中期,唐“安史之乱”平定后,为防止北方游牧民再度南侵而设此关。因汉朝时此地建置过益津县,在益津县南去中原的渡口之北建此关,故名“益津关”。
❸淤口关:是宋朝杨六郎镇守三关最东部一关,据史料记载,淤口关建于唐“安史之乱”之后,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而建立的,是阻止辽国南侵的三关防线之一。
4. 南宋长江防线
黄河是天险,自古都是天险。跟长江一样。古代在黄河两岸的战争都对于渡过黄河这一点非常重视。北宋以汴梁为京城,当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来说,黄河就是天险,如何守卫住黄河,不让辽人、金人渡黄河,就如同南宋死守长江防线是一样的。如同日本人打不进陕西一般!
所以,毫无疑问,黄河绝对是天险。
5. 南宋防御战略
宋朝由于有了枢密院这个军务最高机构,兵部的很多权力就被瓜分了。枢密院的最高长官叫枢密使或枢密院事,枢密院的二把手叫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主要负责宣召旨意,传递院务信息。一般来讲,枢密院的官员要懂军事,最好由武官担任。由于枢密院的最高长官可以掌握虎符,调动军队,皇帝忌讳武将权力太大,有的时候会派遣文官来此任职。当然了,如果枢密使要调遣军队的时候,除了要有虎符,还要有皇帝的圣旨。
6. 南宋淮河防线
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
但是最后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建炎南渡之后,宋朝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以东地区。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7. 南宋淮河防御图
南宋国土面积:只剩下约200万平方公里。
(1141年) 南宋的疆域则是北至淮水,经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东)二州至秦岭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一线与金为界,西南与越南接界。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权,与北宋合称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一共一百五十三年。 1127年靖康之耻时,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在南京应天府继承大宋皇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后定都临安。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征服金国后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大败金兵。
8. 南宋与金的第一道防线
“靖康之变”以后一个月,宋高宗即位,恢复了宋朝的统治,史称南宋。金国为了使宋朝彻底屈服,继续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至岳飞被害而宋金达成绍兴和议为止。
一、南宋建立
北宋末康王赵构曾在河北的金营为质。“靖康之变”前,康王赵构再次到金营,途中在磁州(治今河北磁县)被宋将宗泽(1060—1128年)拦下。宗泽认为如果康王再次出使,又将被金人扣押,对宋不利。赵构受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但却在河北游移不定,并未打算营救开封。果不其然,金人按宗室谱牒搜捕赵氏皇族,却漏了康王赵构。金人在北归之前,以宋宰相张邦昌(1081—1127年)为楚帝,建立了伪楚政权,希望以此作为傀儡,不料张邦昌即位才一月就逃往康王处。
康王遂于1127年五月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年号建炎,建立了南宋。高宗初即位后,以李纲为相。李纲是主战派,一直坚持要抵抗金国的入侵,力荐宗泽在东京开封修整军备,推荐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并积极招纳北方各地抗金义军,其中就有王彦(1089—1139年)的“八字军”。当时金军尚未完全控制河北、河东,因此宋人还是大有可为的。李纲又坚决反对对金投降,这就与宋高宗和汪伯彦(1069—1141年)、黄潜善(1078—1130年)等投降派相抵触,于是李纲仅为相七十余天就去位,而他所推荐的主战派官员和将领多被罢免。
宋高宗与汪、黄等人为首的投降派,害怕农民甚于害怕金人,对各地抗金义军的壮大颇为恐惧,宁可向金国投降而希图保有东南半壁江山以苟安一隅,只有在南宋朝廷面临灭顶之灾时才会不得已抵抗金军。
二、金军南侵与宋高宗南渡
此后,宋高宗退往南方的扬州(今江苏扬州),不仅不打算收复河北、河东地区,连河南之地都要放弃,这就相当于向金国示弱,因此金国便更加大胆地侵入中原,甚至妄图一举灭宋。
金天会五年(1127年)秋冬,金军分三路而下:东路由完颜宗辅(1096—1135年,金太祖第三子)率领,自沧州东下;中路由完颜宗翰(1080—1137年)率领,自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南)渡河;西路由完颜娄室(1077—1130年)率领,由河东向西进攻陕西。其中东、中两路打算直趋宋东京,但东路在滑州(治今河南滑县)受阻,转而东入齐地攻掠。中路分兵南下攻入宋京西南路(今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部一带)。西路则迅速攻取陕西大部府州,直至陇西。
不过,由于金军正面受到宋将宗泽的阻击,而在金军后方河北、河东各地抗金活动风起云涌,导致其南侵的活动不得不暂缓。天会六年上半年,金国集中力量重点镇压北方抗金活动。
而宗泽向北收复河北地区的请求不获高宗允许,建炎二年秋悲愤成疾,在三呼“过河”之后去世了。宗泽的去世使得南宋防御力量受到巨大打击,金军在北方镇压活动取得阶段成果后,遂再次南下,直逼扬州。完颜娄室在西路牵制川陕宋军,至天会七年(1129年)攻破西夏东南面的延安府(今陕西延安)等地,巩固在西北的战果;东路完颜宗翰率军攻入河南,直逼扬州,因宋高宗逃往江南而罢。
宋高宗于建炎三年(1129年)春逃至杭州。当时张浚(1097—1164年)、刘光世(1089—1142年)、韩世忠(1090—1151年)等率宋军正在江淮一带防御金军,突然发生了“苗刘兵变”。苗傅、刘正彦趁其他将领在外之时,逼迫宋高宗杀掉其所宠的权臣和宦官康履等人,并逼宋高宗退位,传给其子赵旉(1127—1129年),改元明受。不久,各路宋军“勤王”,平定叛乱,苗、刘都被杀,高宗复位。但这次兵变打击了投降派的势力,也使得高宗对掌兵权的将领更加忌惮,对后来的宋金和战有一定影响。
金天会七年(1129)冬,金军趁南宋长江防线未巩固之机大举渡江,企图一举灭宋。完颜宗弼(兀术,?—1148年,金太祖第四子)统金军东西两路南侵,西路在黄州(治今湖北黄冈)渡江,攻入江南西路,在荆湖南、北路攻掠以后北撤;东路军攻下寿春(今安徽寿县),又破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和州(治今安徽和县),攻采石渡受阻,转而北移于马家渡(今安徽马鞍山东北)渡江,连克建康(今江苏南京),逼近杭州。
宋高宗慌忙乘楼船下海,逃往明州(今浙江宁波)、温州(今浙江温州)、台州(今浙江台州)沿海。金军不习水战,攻下杭、越(治今浙江绍兴)、明等州后,无法从海上去追击宋高宗,又被江南的南宋乡兵打败,就在江南烧杀抢掠一番后声称“搜山检海已毕”而北返。
在兀术北返时,被宋将韩世忠及其妻梁红玉所率宋军围于黄天荡(今江苏南京栖霞区栖霞山北长江江面)四十八日,用火攻方突围而去。此后,金军一度不敢渡江了。金军撤走后,南宋朝廷终于得以暂时安定,选择了杭州作为偏安一隅的都城,改称临安府,但为了面子仍称“行在”而不称都城。而金国也在天会八年(1130年)九月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伪齐,以北宋叛臣刘豫(1073—?年)为帝,辅助金国控制中原地区。
三、北方百姓的抗金活动
由于南宋不组织北方各地军民抵抗,因此错失良机,河北、河东、京东、陕西等地的土地逐渐被金军攻取。女真贵族在华北抢掠土地、财物和人口,野蛮地屠杀反抗金国的村落和城市百姓,掠买人口为奴隶,逼迫华北地区各族百姓剃发而改用女真人的发辫。
因为女真贵族是短短数十年从白山黑水中发展出来的,保有这些落后野蛮的制度和习俗,对华北地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金世宗以前的数十年间,尤其是在金军刚刚攻占华北地区的时期,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而由此激起北方各地百姓的反抗。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支队伍:
河东路各地百姓纷纷结成忠义社,以红巾相区别,反抗金军,与粘罕(完颜宗翰)周旋。
在河北赞皇县(今河北赞皇)有五马山寨,首领为马扩、赵邦杰与自称是信王赵榛(宋徽宗第十八子)的赵恭等人,有众数十万人,曾向南宋求援,多次无果,只得到一些虚名,建炎二年(1128年)秋山寨被金军攻陷,分散到各地继续抗金。
王彦有八字军,因军士皆在脸上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而得名,他在河北组织包括岳飞在内的数千军民,自南宋建立起持续抗金,在新乡(今河南新乡)、共城(今河南辉县市)一带活动,河东一带的忠义社和怀、卫等州(今河南新乡、焦作、济源等市一带)河北义军都接受王彦指挥,声势浩大。女真贵族强迫北方百姓剃发后,加入八字军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王彦曾打算到河东太原建立根据抵抗金军,但遭到了金军的打击,不得已率一部分八字军随南宋朝廷南下了。
先前反抗北宋统治的梁山泊农民军,在张荣的率领下,转而进攻金军,反抗其统治。建炎二、三年的几次金军南侵活动中,张荣率有数万船只的水军截击金军,因此金军集中攻击梁山泊。张荣又将基地沿清河转移到楚州(治今江苏淮安)一带的河湖中,坚持抗金。
不过,尽管北方各地的百姓义军抵抗活动很多,但力量都很弱,没有南宋正规军队的援助,是无法起到收复失地的作用的,只能对金军进行一些牵制。然而南宋朝廷只顾苟安,根本不理睬这些义军的求助,因此这些义军不久就都先后被金军镇压下去,或者化整为零,抗金活动更加式微了。
由于岳家军的坚决抗金,使得金国统治者不得不改变策略,于天会十五年(1137年)冬废掉伪齐政权,假意与南宋议和。这使得南宋主战派和投降派的矛盾逐渐尖锐,南宋也撤除了淮南的守备。不久,金国很快撕毁和议,再次发兵南侵。
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金都元帅完颜宗弼(兀术)发兵四路南侵。兀术的大军在顺昌(今安徽阜阳)遭到宋将刘錡(音 奇,1098—1162年)八字军的阻击而大败。岳飞此时已经遭宋高宗所忌,但宋高宗恐顺昌失守,不得不起用岳飞抗金。
在岳飞已经出发,顺昌已经转危为安后,岳飞便在李若虚的支持下,开始北伐。他派人联络北方义军,分兵攻取西京洛阳、郑州(治今河南郑州)。金兀术趁机集中兵力进攻岳家军的大本营郾城(今河南漯河),以“铁浮图”(一种重装骑兵)与“拐子马”(一种轻骑兵)进攻岳家军。岳家军以斧、钩镰枪等大破金军“拐子马”,金军大败。岳家军又败金军于颍昌府、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兀术不得不逃回开封。受到打击后,金国已经打算撤到河北、放弃河南地区了。
然而,眼看岳飞率军已经要攻至开封,河南之地多被收复,河北、河东义军情绪高涨之时,宋高宗和秦桧(1090—1155年)为主的投降派害怕岳家军和各地百姓组成的义军难以控制,也害怕会激怒女真贵族,因此一天下十二道金牌勒令岳飞旋师。“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岳飞不得不退兵,之前所收复的失地又被金军占去。次年正月,岳飞援救淮南宋军,这也是他与金军最后一次交锋。
四、宋金绍兴和议
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春,岳飞、韩世忠、张俊的兵权都被解除,防御也被撤除。金国统治者看到南宋已经自废武功,便威胁要发兵讨伐南宋,并表示须割淮北地,并杀害岳飞,金国才能允许议和。于是在宋绍兴十一年冬(1142年1月),宋高宗、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等将领后,与金国达成了绍兴和议。
南宋以此屈辱条款,赢得了喘息苟安的机会,而金国也因此停止了对南宋的战争,虽然这种和平延续了不到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