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逐年减让进口汽车的关税,目前小轿车进口关税为25%加17%增值税,另外根据车辆的排量加消费税。
排气量在1.0升以下(含1.0升)的 1%
排气量在1.0升以上至1.5升(含1.5升)的 3%
排气量在1.5升以上至2.0升(含2.0升)的 5%
排气量在2.0升以上至2.5升(含2.5升)的 9%
排气量在2.5升以上至3.0升(含3.0升)的 12%
排气量在3.0升以上至4.0升(含4.0升)的 25%
排气量在4.0升以上的 40%
中国汽车现在什么问题?
眼看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要放空,许多业内人士并不着急。他们认为,中国汽车之所以长不大,关键是竞争不充分,只有投资过剩,才会有充分的竞争,这是中国汽车工业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种观点从理论上看,是有道理的,但现实的结果是,九五期间中国各地大干快上,汽车生产能力严重放空,并未形成汽车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效应,反而是企业越来越多,大的吃不饱,小的饿不死。
其主要表现为依记者看,这是没有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造成的。这也正是中国汽车最缺的东西。:
一、投资主体仍是国有资本为主。手心手背都是肉,谁都不能死。按理,桑塔纳降到七八万元,一大批与其生产同类型轿车的企业只能关门,或向其投靠。
结果是,桑塔纳不敢下狠心降价,为什么?它降价别人也能跟进,别人的市场份额它抢不过来。年产20万辆与年产三五万辆同类轿车的企业可以站在一个战壕里搏击,经济规律在中国汽车行业失灵了。这些年产三五万辆的企业拼的是什么?是国有资本,我成本上拼不过你,可以债转股嘛!反正国家不会让我死掉。
所以,迄今为止,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哪家大型汽车企业从市场竞争中出击,顶多用值钱的壳资源(汽车生产许可证)套一个项目再干。
二、地方保护主义难以铲除。由於地方政府投资当地汽车工业,自然会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在上海、武汉、长春、重庆等任何一个汽车大省或大市,看看街上的计程车,你就知道地方保护主义有多厉害,这还不说对本地人购买外地车设置的其它门槛。
汽车工业是一个规模经济的产业,中国汽车工业要将价格降下来,形成竞争力,没有经济规模肯定不行,若要形成规模,现有企业就必须向优势企业集中,只有这样,中国才会有五六万元中档轿车和年产百万辆的汽车工厂出现。
而这一切,取决於政府的准确站位和不越位。
让国有资本逐渐退出来,让其它资本更多地进入。或许,这是真正解决中国汽车工业诸多问题的最佳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