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应该是机关及大型国企或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与一般的企业人员的工资比较吧?确实是有这种现象,而且还较普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大多在六、七千元,一万元的也不在少数。而现在很多上班的企业职工,工资也就四、五千元,三千多元的也有很多。
首先我们应明确一下题主的意思,退休工资与正当工资比,是谁的退休工资跟谁的正当工资比?
如果是不同群体之间比,比如你拿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工资跟小私企刚入职职工的工资比,有意义吗?一点也没有意义。
如果你拿不同个体之间的退休工资与在职工资比,比如你拿一个退休教授的退休工资跟刚入职的新职工的工资比,这也没有半点比较的意义。
身份不同,生拉硬拽非要比,其实是不科学也没讨论的必要,就像让你讨论马云的工资比我高不一常吗?这不是瞎扯淡吗。
题主的意思也只能是拿同一个人,退休工资跟在职工资做比较了。
要是同一个人,退休工资比正当工资高一倍的话,属于极不正常,应该是特例。
就普遍的情况而言,现在的养老金标准也就是在职工资的60%到80%之间,2018年,北京月养老金4800元,社平工资8400元;上海月养老金4100元,社平工资7100元;河北月养老金3900元,社平工资5600元。也就是说,退休工资普遍没有在职工资高。
如果一个人退休工资比在职工资能高一倍,那这个人肯定工龄较长,缴费年限长,且在职时的工资比最低工资标准低,除了符合这些条件,很难想象会有这种情况。真要有这种情况,也是极少数人,根本不会出现什么“不是个别而是大部分”的情况。
为什么客家话没有流行歌曲,而闽南话、粤语就有?
因为客家话太不统一了,广东那么多客家人,有的地方客家人跟客家人说话他们都听不懂,就比如梅州和河源他们的客家话都不一样,不像白话.潮汕话,全东南亚的潮汕话,只要是潮汕人都听得懂,白话也是那么统一,客家人有江西的,福建的,台湾的,都说不一样,连河源和梅州挨着一起他们都说听不懂-_-#
非常荣幸能回答您的提问。
其实客家方言歌在广东是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始于80年代,领军人物和开山鼻祖是马来西亚客家歌王邱清云,主要女搭档谢玲玲。给他写词的是张少林,作曲忘了是谁,但一般借用其它歌曲的曲调,唱歌口音是惠阳地区一带的语调和语言习惯,歌词幽默诙谐。所以在惠州,河源等客家地区非常流行,现在很多60~70s后随便都能哼哼几首。还记得的流行客家歌曲有…歌王斗歌仙,去拍拖,床头打交床尾和,阿婆买咸菜等等和一系列拜年歌曲。推荐一首最近很喜欢听的客家歌曲,是博罗一位歌手唱的,《客家情怀》谢忠良,酷狗搜得到。
此外
记忆中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较强,善变通,也较善于融合。但客家人在南洋、在东南亚甚至整个世界一一如果按区城或者语系上看,客家人都占少数。依据是中国三千多万华侨中,总是以粤、闽两省籍为代表的;其次在旅居南洋乃至欧美的华裔族群中,总是分为粤语、闽语和普通话三系。在广东,白话语系以广州为代表,闽南语系以潮汕这代表,客家语系以梅州为代表。由此可见,客家也是较晚迁入粤省的族群;那“客家方言歌”一一以我看还是以“客家山歌”为代表。“客家”,本来也是代表了“临居”的意思;“山歌”有来自山里的意思。这就是说除了“客家山歌”,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客家流行什么的。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那就给我点个赞吧。
毕竟,我辣么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