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主要是逼得没办法了。
自从杜特尔特上台以后,菲律宾和美国关系急剧恶化。
去年2月,杜特尔特宣布废除《访问部队协议》,虽然在11月迫于巨大压力又宣布恢复协议,由此可见两国关系的恶劣。
目前美国已经对菲律宾进行全面的军事禁运和制裁。
而由于自菲律宾独立以来,美国几乎是唯一的军火提供者,菲律宾依靠美国才能完成国国防。
即便2016年到2019年两国关系非常紧张,美国仍然根据协议向菲律宾提供了多达5.5亿美元的安全援助。
现在虽然防务仍然断断续续的进行,但包括人员培训、武器出售、技术转让等在内的超过300项双边军事合作项目基本停滞甚至已经终止。
对于菲律宾来说,这可是天大的事情,甚至会导致军队失去武器弹药来源而崩溃。
目前中国和俄罗斯都曾援助国菲律宾一些武器。
但是,中国方面队援助菲律宾有一定顾虑。因为两国存在南海争议问题,菲律宾占据南海大量岛礁,之前态度非常蛮横。
现在是杜特尔特当政才对该问题淡化,如果他下台以后还很难说。
如果中国方面提供大量武器,尤其是重武器给菲律宾,一旦杜特尔特下台或者翻脸,这些武器岂不是要来打中国人自己。
相对来说,俄罗斯的顾虑较小。因为俄罗斯在南海并没有岛礁,和菲律宾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而俄罗斯的汽车从来都是很烂,如果能够军售菲律宾成功,也是一件大好事。
目前,俄罗斯对外军售的乌拉尔重型卡车型号是6320。该车是6×6驱动,载重量10吨。车辆最高车速90公里/小时,可以跑800公里,最大爬坡坡60%,边坡30%,垂直障碍0.5米,沟槽障碍1.2米,涉水1.75米。
然而6320的性能在世界上来说,虽不能说是垃圾,但一点也不优秀。
该车只要离开高品质公路,每公里油耗高的惊人。
同时发动机故障较多,可靠性同西方同类产品有很大距离。西方同类卡车,只要平时主要保养,出现故障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乌拉尔卡车就不同,驾驶员必须培训修车技术,不然根本就不能上路。
6320型号其实是乌拉尔公司2006年的产品,是15年前的东西。
然而,该车由于性能平平,连俄军自己都没有大量购买。
现在菲律宾去买,可以算是饥不择食了。
为什么俄罗斯不大力建设西伯利亚的公路?
俄罗斯不大力建设西伯利亚的公路,最主要的原因有五个:穷、偏、寒、少、铁。
首先,得先了解一下地理概念的西伯利亚,这是俄罗斯境内北亚地区的辽阔国土,大部分都是满清王朝的时候从中国抢过去的。西伯利亚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迄太平洋,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与中国、蒙古和朝鲜等国为邻,面积1276万平方公里。
西伯利亚地区比美国的全部国土还大上三分之一左右,实在太大了,因此,依据地形,西伯利亚分为三部分: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行政上的西伯利亚,分属于俄罗斯三大联邦管区管辖:西西伯利亚主要律属于乌拉尔联邦管区、中西伯利亚律属于中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东西伯利亚律属于远东联邦管区。俄罗斯的管区,类似于唐朝的道。
俄罗斯为什么不大力建设西伯利亚的公路?
首先是穷。俄罗斯身为全球性大国,但经济实力却一直是世界三流,自从2014年从乌克兰手里夺回克里米亚,受到美欧的严厉制裁,经济每况愈下,变成了世界四流水平,明后年,广东省的GDP就会超越整个俄罗斯,你说,俄罗斯的经济得有多差,多穷?实在没钱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地区大修公路,又不是豪阔的兔子!有钱,又热衷于搞基建。
其次是偏。西伯利亚地区对于俄罗斯来讲,地理位置太偏僻了,俄罗斯的精华部分在于境内的东欧部分,也就是乌拉尔山以西的三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俄罗斯手上就那么一点点可怜的资金,好钢用在刀刃上,肯定是优先投入到境内的东欧部分。
第三是寒。西伯利亚地区是苦寒之地,特别是贝加尔湖以北的广袤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局部地区为寒带气候,北半球的两大“寒极”(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便位于此,实在是不太适合人类居住,更不用谈大规模开发(除了石油、天然气和耕种矿产开发外),越往北越是这样。
第四是少。居住在西伯利亚地区的俄罗斯人口少,只有4000万人,而俄罗斯全国有1亿4千7百万人生活在境内的东欧部分。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少的人口,无法产生规模效应,投多少钱都是无底洞,特别对于经济这么差的俄罗斯来讲,更不划算。
最后是已经修建了一条连接俄罗斯东西部、横穿西伯利亚地区的铁路。对于俄罗斯来说,在西伯利亚地区修建铁路的效益,远远大于公路。另外,这条铁路,俄罗斯把它修建在靠近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三国的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是一条战略大通道,对于提振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人流、物流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为什么开发西伯利亚会难倒好汉普京?|Booker不客
西伯利亚的开发问题不仅困扰着俄罗斯,更考验着整个人类的智慧。今年5月7日,普京在连任俄罗斯总统后签署总统令,要求俄罗斯到2024年前成为全球五大经济体之一。这意味着作联邦最大组成部分的西伯利亚将迎来新一轮大开发,然而历次的开发失败和如今的毫无起色,开发西伯利亚振兴俄罗斯真的可能吗?
西伯利亚处在遥远的北极圈周围,它是一片面积约为1300万平方千米的极寒冻土,占据了俄罗斯70%以上的领土。它的范围西至乌拉尔山脉、东迄白令海峡附近;南边则与蒙古和中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这里的全年的平均温度都处于零度以下。最寒冷的地区甚至可以达到零下七十度左右。
『 沙俄的吞并
西伯利亚在古突厥语中可以译为“宁静之地”。在16世纪的时候,鞑靼人与突厥人在此建立了西伯利亚汗国(又称失必儿汗国)。然而在百年以后,新兴的俄罗斯帝国开始在欧洲由于强敌环伺,所以便开始向东方开始大肆扩展。在吞并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之后,便将目标望向了西伯利亚。
在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内,战争就已经结束。用着弓箭刀枪的土著人根本无法抵挡俄罗斯军队仅仅只有一千余人的军队。至此西伯利亚彻底并入了俄罗斯帝国,这竟使得帝国的版图膨胀了近一倍。
『 能源的心脏
从地理资源上来说,西伯利亚对俄罗斯是一座满满的宝库。它有着无尽的矿产,树林、天然气和肥沃黑钙土土地。苏联学者估算,他的水利资源和石油资源占据了俄罗斯的一半。整体资源则占到了三分之二。正是有了这片宝地,俄罗斯甚至踩在了沙特的头顶上,成为全球第一的石油出口国,源源不断的向欧洲输送着大把的矿产和能源。
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每况愈下。目前国内最大的财政收入就是天然气与石油的出口。远远超出了军火贸易和农业收入。甚至整个俄罗斯卢布的汇率就是取决于这种黑色黄金,只要油价下跌,汇款也跟着一落千丈。
『 恶劣的环境与民族认同
那么既然如此,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不管是从前的沙俄帝国还是现在的俄罗斯政府没有大量的组织人民对西伯利亚这一片大地进行迁徙和拓殖呢?
西伯利亚那令人恐惧的的严寒环境是众所周知的,虽然它的自然资源的确是无比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适合人类的生存繁衍。即使是现代以来投入了昂贵成本,用科学技术对环境进行改造,仍没有办法成为像温带一样人口密集的居住地。
西伯利亚和东欧平原中隔着一座绵长的乌拉尔山脉,而这块山脉,不仅是划分亚洲和欧洲大陆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俄罗斯人传统活动范围的最东界限。在近代之前,西伯利亚只存在着欧亚北部黄种人诸等游牧民族,在当时的欧洲人眼里完全是未开化的野蛮人。一直到现在,西伯利亚也没有完全融入欧洲文化圈。本地居住的少数民族,例如图瓦人、雅库特人、布里亚特人等对欧洲没有地域认同,同时欧洲的俄罗斯族人也瞧不上这一片蛮荒之地。
在2014年时,西伯利亚甚至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独立游行,西伯利亚人联合少数民族准备建立一个全新的共和国,以此抗拒莫斯科政府对西伯利亚资源的大量搜刮,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让西伯利亚人组建能真正代表自己利益的地方自治政府。
2014年俄罗斯网络媒体slon.ru发出新西伯利亚市将于8月17日举行“西伯利亚联邦化游行“口号是
『 幻想的农业“天堂”
或许在很多人的想象当中,西伯利亚似乎无处不在都有着平整辽阔的耕地,只要大力发展机械化农业,随随便便都可以收获得盆满钵满。但这其实这只能算是一种美好的幻想,是不符合现实和科学依据的。
实际上,西伯利亚的生态环境是极其脆弱的,越往东面越是如此。不仅有着大量难以通行的沼泽与冻土地带,还有着漫山遍野的原始树林。
这些看似丰富的林产,但其实品种非常的单一,多为针叶林、地衣、松树林等耐寒性极强的植物。在寒风的磨练下,西伯利亚树木的品质自然是极为优良,但是同样会导致植物生长与恢复的周期无比漫长。
而农产品需要的特点恰恰是产量大、生长周期快速。而且由于西伯利亚的气候严寒,就算勉强种下了作物,可能一次普通寒流就会导致颗粒无收。所以在这片大地上,无法种植越冬性作物。像我们熟知的水稻、小麦、菠菜等等,都无法种植。同时在工业化较低的情况下,此地的居民只能私人小规模种植一些成熟期较快的作物,例如土豆、大麦、甜菜等等。
而最令人惋惜的是,在上世纪60~80年代,苏联政府在开发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时候,进行了掠夺式的开采。使得本来就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更大的破坏。粗暴地对树林进行采伐和效率低下的运输,竟让三成以上的树木在砍伐后腐烂在原地没有被运走。造成冻土层露出表面,水土流失,让树木无法生长。同时化学和矿业工厂源源不断的汲取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资源,排出的却是无尽的有毒气体和工业废水,对江河与空气造成巨大污染。当地的动物由于食用受污染的植物,宰杀后身上的肉竟无法达到食用卫生标准。这样忽略一切环境后果的开发措施,将得大自然彻底失去平衡。
『 物流与铁路的极端匮乏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西伯利亚如此贫瘠的土地资源下,俄罗斯西部的粮食却是已经千仓万库。近几年全国的小麦出口量甚至已经超出了美国,占全国出口量的三分之二。数年以来一直稳居全球第一名的位置。
在2017年,俄罗斯全国的谷物产量已经达到1亿3000万吨。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俄罗斯宁愿把自家的粮食向国外大肆出口,也不愿意向东方输送呢?
主要原因是因为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实在是困难重重,在沙俄时期,政府在十年间耗费了14.6亿卢布,并向西欧国家大量借款才勉强修通了这一条铁路。为了修通大铁路,在恶劣不堪的环境下,成千上万的俄国贫苦农民以及服苦役者参与了施工,他们不仅要在密布的湖泊和高耸的山脉中劳作,同时还要忍受着零下三四十度的酷寒,正是无数工人倒在铁路两旁的尸首,才托起了这条贯穿西伯利亚的铁路大动脉。
1974年,苏联政府再后来的基础上多修建了一条贝阿铁路,同样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由于技术和资金的原因,贝阿铁路一直到目前为止还是一条单线铁路,实际运力非常堪忧 ,扣除掉军用和商用所占据的铁路外,自然是没有多余的运力来向西伯利亚输送普通的粮食物资了。
『 脆弱的补给线
相信大家都记得苏联卫国战争的一句话“同志们,我们已经退无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可是从苏联的版图上看,即使是斯大林格勒与莫斯科沦陷,苏联政府依旧有着大片的领土可以继续后撤。尽可以采用游击战、纵深战等方式坚持战斗 。
其实不然,在希特勒的构想中,也清楚的认识到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占领苏联庞大的全境,他的希望是把苏联逼退至乌拉尔山脉以东。一旦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沦陷,失去了东欧平原的供给。数百万的苏联军队在西伯利亚缺少补给,又因为恶劣的环境无法自行农垦。根本不需要任何的进攻,便会自行土崩瓦解。
而在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与苏联关系恶化时,也曾设想从东北大兴安岭直接攻击赤塔,一旦切断了这个西伯利亚铁路的重要枢纽,西伯利亚原有的基础和工业设施根本无法支撑密集人口的长时间驻扎,苏联远东的数十万军队恐怕只能在冰天雪地的树林中里进行荒野求生了。
『 破碎的废墟
其实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时,政府为了改善现状,也曾发出了“振兴远东”的计划,用高福利吸引了引了大量的东欧移民,在西伯利亚展开了雄心勃勃的城镇化工业化。
可是当如今我们把目光眺向远东地区。看到的是一片片的工业废墟,不仅一栋大楼或是一座工厂的荒弃,是一座座像是被核武器轰炸过无数次的死城和村庄。移民者们短暂到这里享受十余年的人口红利后,便悄悄地再次逃回了富饶的西部。
剩下的老弱病残,则蜷缩在几个靠近铁路的城市和港口中残喘度日。没有政府,没有水电,也没有医疗和教育。一切仿佛回到了中世纪之前,他们只能在这一片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废墟中汲取着从前黄金时代所剩余的残渣度日。
世人们熟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后的城市,却没有发现在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这样的废墟简直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空空如也的工厂,倾倒的楼房和爬满了植物的百货大厦,竟成为了在这一千多万平方千米的庞大土地上相同的景观。
就目前俄罗斯国内情况来看,西伯利亚的腐朽是很难挽救的。不过也存在着一些变数,随着全球气温的变高,西伯利亚温度可能会更加适合人类生存。它的地块价值将会大大提升,从而带动俄罗斯东部港口的航线经济,从而让俄罗斯荒废已久的地理优势重新发挥出巨大的力量。